作文寫作技巧新策略:閑思碎語話點題
每年的中考作文閱卷,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閱卷老師采用的是快速瀏覽式閱讀,一篇作文留在閱卷老師眼底下的時間一般在兩分鐘以內。因此,考場作文必須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必須追求以瞬間的閃亮而博得閱卷老師的賞識和肯定!蔼q抱琵琶半遮面”“霧里看花”,太含蓄,太朦朧,都是考場作文的大忌。如果考生能在文章的首尾,在文章內容流轉交匯之處,不失時機地點題、扣題,便會給閱卷老師以“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印象,從而贏得高分。
所謂“點題”,就是在文章的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題意。它不僅能使文章的主旨更突出、更鮮明,而且能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結構更緊湊。所以我們在寫作時,要增強點題意識,尤其是考場作文。
首先,點題是獲取“保險”分的奠基石。
一是開篇切入點題。好的開頭,落筆入題,既緊扣標題,又引人入勝,使閱卷老師一下就抓住文脈“一見鐘情”。對于一般性的議論文或者散文,在開頭就應該亮明觀點。如果第一段用一則小故事或者用一組排比句來導入,那么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達的中心擺出來。如果閱卷老師讀完前兩段(200字左右),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觀點,就會有一定的閱讀急躁情緒,所以此處點題就顯得至關重要。如以“問”為話題的考場佳作《愛問才會贏》的開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在電視里,知識性問答的節(jié)目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網絡里關于愛問的網站也是越來越紅火。因為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愛問才會贏!
文章開宗明義,點明“愛問才會贏”,引出下文,為整篇文章定下基調。
二是結尾回扣點題。一般說來,作文的點題除了注意開篇點題外,另外就是妙語作結,結尾點睛。這樣的寫法使前后照應、首尾圓合,文章呈現出一種結構緊湊之美。在結尾處巧妙點題,也能強化題旨,既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文章的主題,又能產生一種“言已盡,意無窮”的感覺。如考場佳作《在追求中認清自我價值》的結尾:
“人們都說,人生的追求不應該是一樣的,要不然,每個人都會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應有的豐富多彩。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們用奮斗去闖蕩,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清醒地認識自我的價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創(chuàng)造生命的輝煌!”
這里,考生顯性地用體現題旨的文字,直接扣合題旨而收束全文。
上面所說的兩種方法,其實并沒用什么技巧,只需有點題意識,寫出表明題旨的文字即可,是任何一個考生都能做到的。這種點題,是一種明點,至少不會讓閱卷老師產生本文離題或偏題的感覺,從而保證考生獲取相應的保險分。
其次,點題是考生獲取高分的妙招。
一是行文中屢屢點題。屢屢點題就是在文章中多處使用一個詞語或幾句類似的語句反復點明題旨,特別是散文、小說等體裁的作文,更需要處處點題。用相同的語句反復點題,從而達到貫穿全文、突出主旨的目的。這樣一來,就可以使文章的主旨從思維深處閃亮于視覺表面,讓閱卷老師時時受到刺激,強化其對文章題旨凝聚力的深切感受而產生對文章的好感,給閱卷老師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震撼。如滿分作文《舉手投足之間》的中間幾段,就用這幾個句子點題:“舉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個人的品格!薄芭e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座城市的品格!薄芭e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個國家的品格。”屢屢點題,不但能使主旨得到深化,而且前后呼應,使全文結構縝密緊湊,渾然天成。
二是用相對而言比較隱晦一些的詞語予以點題。給閱卷老師一點文學意味的享受,使文章受其青睞。因為通篇均用比較直白的點題方式,一定程度上會讓閱卷老師產生視覺疲勞,感覺文章一覽無余,少了點文學的品味。如考場作文《季節(jié)》,考生在作文中審視中日的歷史與現實,提出國家之間要和平共處的殷殷期待,彰顯大氣。文章用“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日本也深受戰(zhàn)爭之害,只有面對歷史,相互尊重,兩國才會走向花繁香溢的春天,讓亞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風”等語句,揭示出文題的含義,說明考生是扣緊“季節(jié)”行文的。不過,采用暗中點題,最好是靠船插篙,讓閱卷老師看出來你是在暗點題旨,看到你的相應話語就能想到題意,這比明點題旨更活、更巧、更有一種含蓄美,也更具文采,否則,會弄巧成拙。
最后,點題是挽救離題作文的“救命草”。
在考場上,出于種種原因,常常會出現作文寫到一大半時才發(fā)現審題有誤文章偏離題意的情況,重新再寫顯然時間不允許,此時可以在點題上想辦法予以補救,可以在后半部分中急轉直下,多用能夠體現題旨的語句。如此,至少可以讓閱卷老師產生憐憫之情、同情之心,而判定文章不離題、不偏題,賦予考場作文一個基本切合題意的分值。如考場作文《我的母親》,有位考生一看題目,便欣喜若狂,因為他曾經寫過這樣的作文,而且那篇作文很成功,老師還當做范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過。其實那篇作文是《我的母!罚颐χ,他看錯了一個字卻全然不知,憑著記憶,他把自己的那篇得意之作默寫了出來,反復修改潤飾后,認認真真地謄寫在試卷上。抄好后,他在最后一遍檢查中忽然發(fā)現,試卷上的文題原來是《我的母親》,而自己的“得意之作”卻是《我的母!。兩者雖一字之差,卻內容迥異,怎么辦呢?此時離考試結束只剩五分鐘,不要說重寫,就是大改也不可能。情急之中,他略加思考,在文章的后面另加了這樣幾句話作為結尾:“我是一個孤兒,一直在校園中成長,我的母校啊,您就是我永遠難忘的母親!”后來,閱卷老師認為該文“篇末點題,通篇用了擬人手法”而給了高分。
這個同學難免有投機取巧之嫌,但在發(fā)現自己的作文離題萬里,即將被判處死刑之時,卻能機智地施以“點題”來加以補救,便立即峰回路轉,最終使自己的作文起死回生。由此可見,考場作文的點題之筆是多么重要。
總之,考場作文要緊扣命題,凸顯主旨,就必須講究點題的藝術和技巧,這樣才能以瞬間的閃亮而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點題,是成功作文的奠基石,是優(yōu)秀作文的五彩棒,是離題作文的救命草。
六、讓語言多一點“理”味
“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詩人臧克家以生動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語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實,這里的“味”不僅僅指“情味”和“趣味”,還應包括“理味”。所謂“理味”,即文章的語言言約而意豐、雋永而警辟,能洞悉社會、透視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內涵,能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心智的開啟。
如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表達“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感觸:“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一哲理性的警句已成為至理名言,深沉而雋永,它啟示人們要重視實踐并為之積極進。辉偃缱阼薄蹲咸偬}瀑布》中的有關語句,“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看似平淡,但細細咀嚼,我們從中領悟到了“要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珍惜生命、擁抱生命”的深刻意蘊,讓讀者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洗禮。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寫作文“要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彼裕覀冊趯懽鲿r如能參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讓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溢于筆端,無疑是作文中的一大亮點,也會在無形之中提升文章的品味。
一、洞察自然,聯(lián)想人生,闡發(fā)深邃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一枝一葉一世界”,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但有時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也會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在莊嚴的大樹旁邊,小草是卑微的,但它并不自卑。而是昂然挺立,快樂而安然,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要坦然面對榮辱與得失,活出自信”的道理;再如仙人掌的外表是丑陋的,但它的生長是頑強的,它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開出輝煌燦爛的金色花,這就給我們以“美,一旦與頑強結合,就是不可摧毀的”人生啟示……所以,我們在描繪自然的過程中,如能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獲得的將不僅只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還會有理的啟迪。
如作文《棗樹 秋思》中寫道:
我只一人站在這棗樹下望著,它單剩桿子,沒有一絲枝芽的綠,也沒有一絲果實的紅;厥赘赣H的背影,我不禁又想起它發(fā)芽時的一片嫩綠,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以及父親看著它成長的喜悅和歡笑……
一瞬間我發(fā)現:日出于東而落于西,葉發(fā)于春而敗于秋,得意的也有失意之時。不禁若有所思。
風雖然來,雨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冬天來了,春天就不再遠。
點評: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散文。作者將自然景觀賦以人文解讀,由棗樹的生長引發(fā)出對人生的思考,文末議論性的語句深富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起有落,但只要以一顆樂觀堅強的心去面對,總會變得燦爛而美好”,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鼓舞,文章也因此而意味綿長。
二、留心生活,體味人生,提煉獨特的人生感悟。
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钡拇_,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演繹著許多故事。有些事情,也許看上去很普通、很尋常,但如果你換一種眼光去觀察,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你也許會從中感悟出獨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如XX年中考佳作《讓困難走進心靈》,寫“我”從失敗的賽場走出,悲傷難過,父親通過散步時“只有在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腳印”的生活現象,告訴“我”樸素的人生哲理:人生只有充滿“泥濘”,才會留下生命的“痕跡”。讀來讓人深受啟發(fā)。
當然,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思維視角,也會產生出不同的感悟。如以寫“放風箏”為例,可從“斷了線的風箏往往摔得粉身碎骨”中領悟到“失去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的道理;也可從“有同伴協(xié)助可使風箏放得更好”中領悟到“合作有助于成功”的道理;還可從“只有在逆風中風箏才能飛上天”領悟到“做事并不總是一味地需要順風順水,有些時候,恰是逆風才能飛翔”的道理……
如作文《其實很簡單》的結尾部分:
生機、活力、溫暖,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詞啊,我終于找到了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終于明白,春天不曾離我們遠去,只是我們有時太大意,忽視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實很簡單,只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春天將永遠不會從我們眼中消失。
點評:作者敘述完在尋覓“春天的蹤跡”過程中觀察和感受到的三個片斷后,篇末由事及理,闡述了對“春天”的理解以及如何去尋找“春天”,這一獨特的感悟極富哲理內涵,耐人尋味,文章也因此而立意深刻起來。
三、關注社會,思考人生,表達精辟的人生見解。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在近幾年的中考作文試題中,除了繼續(xù)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之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題目也越來越多,如“信仰”、“道德”、“財富”、“環(huán)保”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讀“圣賢書”的同時還要去聞“窗外事”,在學會關注的同時還要學會思考,通過把熱點、焦點問題放到大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中去認識、去評判,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真諦、社會萬象的感悟,對立身處世的道德追求,對社會價值取向的思考。如:
責任
楚涵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
——題記
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巖石般的冷峻。一個人真正地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時候,責任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已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護的孩子;而它給予你的,往往只是靈魂與肉體上感到的痛苦。這樣的一個十字架,我們?yōu)槭裁匆池撃?因為它最終帶給你的是人類的珍寶——人格的偉大。
云南警嫂羅映珍在丈夫羅金勇與毒販進行殊死搏斗成了“植物人”后,在700個日夜里,她始終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她和丈夫說話,并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在她心中,照顧好丈夫,就是一個妻子的責任。
戰(zhàn)士孟祥斌在帶著妻女去市區(qū)購物途中,見到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下,他絲毫沒有猶豫地跳了下去,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將女青年托出水面,而自己卻沉入水中,一顆年輕的生命隕落了。他用義無反顧的壯舉,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軍人的責任。
作為醫(yī)生的陳曉蘭,在與假劣醫(yī)療器械XX年的斗爭中,為了取得一手證據,觸犯了領導、同事的利益,背負起醫(yī)界“叛徒”的罪名,頂著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壓力,冒著以身試藥的風險,忍受著失去醫(yī)生崗位的艱辛,雖然艱難但依然堅持。在她看來,守住良知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
……
責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給世人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通不過這場考驗,逃匿了。許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荊冠。逃匿的人隨著時間消逝了,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跡;承受的人也會消逝,但他們仍然活著,死了也仍然活著,精神使他們不朽。
愿我們所有的人都把責任之心攜帶在人生的道路上,讓人生散發(fā)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輝。
點評:面對“責任”這個社會話題,作者在引用名言、列舉大量鮮活事例的同時,并以凝練雋永的語句揭示出恪守自己應盡責任的收獲及意義,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