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著色
五月的風(fēng)微微吹著,沉甸甸的麥穗沐浴著溫暖的日光微微頷首,仿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夫一樣躬耕到地。這是農(nóng)民們用粗糙的雙手染出的一片喜悅的金黃。
收了麥子,往田里打了水,便可插秧了。細瘦的秧苗飽飲著甘甜的河水,懶懶地伸展著腰枝,又像是要打上一個響亮的飽嗝,正如搖床中貪婪地吮吸著奶水的嬰兒。這是農(nóng)民們用靈巧的雙手染出的一片希望的青綠。
還有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蠶豆,碧綠欲滴的豌豆……這片黑土地上似乎永遠都在演繹著綠與黃的故事,不間斷,不停歇,轟轟烈烈。
我的外婆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外婆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叫“小秧”,媽媽說外婆是在插秧的時節(jié)生的;蛟S太外婆是希望外婆能像一株秧苗一樣茁壯地成長,然后變成一株稻穗,結(jié)滿黃燦燦的飽滿的谷粒,染黃這片土,這方天。多么美麗的期盼!我扶摸過外婆那雙大手,那雙粗糙的大手上結(jié)滿了繭子,卻還能靈活地穿針引線。就是這么一雙手,插了多少株秧苗,那些秧苗在外婆細心地侍弄下由綠色漸漸泛黃,最后變成了金子的顏色,燦爛得耀眼;蛟S,外婆細心照料的不僅僅是那些秧苗,還有自己的一生,外婆染黃染綠的不僅是這片土,也染綠染黃了自己的生命。
現(xiàn)在,外婆年紀大了,女兒們不讓她再耕種了。我的舅舅姨媽們也都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接她去城里生活,可外婆就是死活不肯,說是大城市的生活她不習(xí)慣。其實大家都知道,外婆是舍不得這座老房子,這片黑土地,還有熱情的街坊四鄰們。外婆把那些鋤具都好好地收著,放在一間小屋里,有時候會去看看,我覺得外婆撫著它們的時候眼中閃爍著某些我讀不懂的東西,仿佛是在撫著自己的老朋友,撫著自己逝去的青春。
在我上一次離開家之前,下了一場大雨。外婆站在屋檐下,感嘆了一句:“農(nóng)民終于把雨盼來了,下吧,下吧!蔽彝馄,微微地笑了,這可真是一場好雨。
雨停后,我在離家的小路上望著兩旁在田地里忙碌的鄉(xiāng)親們,心頭不由地升出一股暖意,我仿佛看到了千千萬萬個年輕的外婆在辛勤地躬耕,用自己的雙手描繪自己的生命。
抬頭,望見了天邊的那道彩虹,很美,紅、橙、黃、綠、藍、靛、紫。我突然覺得這些色彩,都藏在外婆的生命里,藏在那些辛勤躬耕的農(nóng)民的生命里……
或許,是他們,用雙手將自己的生命著上了七色的絢麗繽紛。(指導(dǎo)老師:趙永根)
創(chuàng)作感言:
我很喜歡〈為生命著色〉這個題目。當(dāng)我把生命同外婆聯(lián)系起來,把色彩同黑土地聯(lián)系起來時,我突然覺得自己要寫些東西,而且要把它寫好。外婆在我心里一直是一個溫厚、慈祥的老人,她對我百般疼愛,因而當(dāng)我的筆尖觸及到她的時候就感覺像是觸到了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暖暖的,甜甜的。我想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住著這樣一個或幾個人物,他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老師,又或者只是一個給你微笑的陌生人……但是他們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感受得到如日光一般的溫暖在心底漫溢。因而在我們把這些人物化為作文素材時就會覺得有東西要寫,并且想寫好。
有人說,寫作是剜開自己的傷疤給讀者看,讓讀者看到淋淋的鮮血,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的痛。這就是說的“真情實感”的問題,但未免有些殘忍。我覺得。寫一篇成功的感人的記敘文是必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別人感受到你對你所描寫的人物所傾注的感情,這樣別人才會被打動,你的文章才不會被評為“無病呻吟”。我想這一點應(yīng)該是我們這些想寫好記敘文的學(xué)生共同的努力方向。
高三(26) 吳燕
點評:畫家用畫筆在畫紙上著色創(chuàng)作,農(nóng)民用雙手在大地上著色。于是,大地從綠到黃,又從黃到綠,還有那紫、紅、白……季復(fù)一季,年復(fù)一年。而外婆就這樣從小秧到年老,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的生命著色,播種,收獲,即使不能再勞作,也時時惦記著自己在上面辛苦了一輩子的大地。千百年來,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外婆一樣的農(nóng)人們,才有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作者從生活中選擇最能打動自己的素材,從閱讀材料中借鑒寫作方法,感情真摯深沉,語言形象優(yōu)美。 (指導(dǎo)老師 趙永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