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指導(dǎo)
【訓練要求】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共有三項內(nèi)容。其重點是第一項“家鄉(xiāng)風景獨好”。這一活動的用意在于引導(dǎo)大家關(guān)注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注意發(fā)掘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單元作文要求“寫一篇游記”的要求主要是據(jù)此而來。
要寫清楚游覽地點的風光景物特點,引起人們游覽的興趣。
1.要注意交代清楚游蹤
游覽一個風景點,往往要經(jīng)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景物,其路線也可能忽東忽西,來回交叉,重疊反復(fù)。但在記敘時,一定要有一個清楚明晰的順序,讓讀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這樣,一方面利于讀者了解所寫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會給讀者留下一個比較完整的整體印象。
2.要突出景物的鮮明特征
不同的風景區(qū),其風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秀等。在描寫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寫出區(qū)別、寫出神韻,使人能產(chǎn)生神往之情。
3.適當交代有關(guān)風景的知識
游記還應(yīng)適當對所游之地的地理、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簡要介紹,使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jié)合,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激發(fā)人們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與神往。
4.寫出“觀感”,融情于景
游記作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自然風光、風景名勝的描繪,讓人了解祖國山河的美麗多姿,進而激發(fā)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神往和贊嘆之情。所以寫作時,要突出作者對景觀的獨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風光與作者內(nèi)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從而更強烈地打動讀者。
【導(dǎo)寫提示】
本單元所選課文,除最后一課是五首古代詩歌外,其余四課為古代游記或名勝記,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
瀏覽山水名勝,并用優(yōu)美的文辭記錄所見所感,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風雅韻事。因而山水游記散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本單元所選的幾篇山水游記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小石潭記》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對小石潭自然風景的描繪中,借被遺棄于荒遠僻地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yīng)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作者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鄭重敘說事情本末,準確描述洞庭湖的大觀勝景,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在記山記水的背后,寓含著作者在政治改革失敗后,憂國憂民之心不改的癡情。作者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小境界,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的作品。作者當時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貶,但表現(xiàn)出了樂觀曠達的情懷,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在乎以寬和仁愛之心,“樂民之樂”。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又自得其樂,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儒家仁愛的社會理想,把對山水對民眾的愛傾注到這篇酒后的記游文字中,如詩如畫。
【注意問題】
1.選擇合適的文體 2.要抓住特征,詳略得當 3.順序要合理 4.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課時安排】
安排兩節(jié)課讓學生寫作,教師指導(dǎo)學生互評互改,選出高、中、低三個檔次的代表作進行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