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游詞
木葉傳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對象,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為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么隱秘心事,便摘片木葉兒,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zhuǎn)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鳥兒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并非易事,要經(jīng)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diào)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啟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里人這樣唱:
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
有朝一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
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一顆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葉情。
千古絕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jié)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guī)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nèi)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yǎng)育恩,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抻星{(diào),抑制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jié)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迺r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惋動人。如“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織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fā)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逢一閏,為何不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后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譚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惫胖裰υ~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jié)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叢。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生兒育女
撒筷子:“十姊妹”哭罷,噴吶鑼鼓催著花轎,這時,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翹瞇痔玫,背诐ań,纳w準叢誚嗡鬧莧觥拔騫取,祈愿女儿成家后,悟q確岬牽昴攴⒋錚揮衷誚吻敖魏筧鲆話芽曜櫻淼慌歟ǹ曛騁簦┥笞櫻碩⌒送?BR>
產(chǎn)婦禁忌:新娘完婚之日,給新房鋪床的女人,必須是有兒有女的且在當?shù)赜幸欢曂,有女無兒的不行。寡婦不能進洞房。接帳子的女人也要有兒有女。
女人懷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門檻上坐,說是褻瀆了家神;不能坐扁擔、鋤把,說是日后養(yǎng)的兒女懶惰;屋里不能釘釘子,怕“釘”到胎兒身上;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不準進洞房,怕發(fā)“四眼風”;不準踩水牛索,因為水牛懷胎要十二個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孩子哇哇墜地,男方須向丈母娘報喜,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雞,生女孩就抱一只母雞,丈母娘一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后,做外婆的便去女兒家看外孫兒,叫“洗三”。然后商定吉日送禮賀喜,叫“斟祝米酒”。外婆必送布料、嬰兒毛衣、鞋帽、尿片及雞、蛋、肉、米及搖籃之類的東西。還得給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兒奔生,娘奔死”,算是給月母子的慰勞。
背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頭上,說是避邪;小孩滿百天時,要舔豬尾巴,說不流涎水;女孩子舔雞翅膀,說長大了會梳頭;還要讓小孩喝畫眉湯,說長大后能說會道;有的把小孩臍帶放于高山頂上,說長大了膽子大,辦得大事;小孩滿周歲了,要“挖周”,也就是做一歲生日;小孩受驚嚇了,就在門前十字路口潑水飯或請土老司“吃嚇”;嬰兒犯了“夜哭關”(俗稱“百日哭”),就用紙寫四句偈語巾在大路邊或橋柱上,讓過路人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出了個夜哭郎,過往行人念一句,一覺睡到大天亮!”據(jù)說這么念了一百個人,孩子就不哭了。
背簍上的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背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致,是娘家家境的標志,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簍”就是這種背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jīng)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只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蔞串起來,苞谷挺得緊扎扎的,挑在肩上便于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制背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系著,以此背圓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背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nèi)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云深處的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