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白塔導游詞(精選5篇)
瀘州白塔導游詞 篇1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構,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jīng)塔心盤旋至頂,塔內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志》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jīng)歷8次保養(yǎng)維修。
現(xiàn)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控制地帶,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瀘州白塔導游詞 篇2
瀘州白塔位於瀘市的商業(yè)中心:東鄰成都人民商場(瀘州分部),西鄰重慶百貨(瀘州分部)和久盛百貨,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國窖窖池,南邊不遠處就是長江,北有匯通和摩爾商業(yè)大廈。白塔周圍還有燈光噴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樹異花應有盡有,是休閑納旅的好去處!但我寫白塔決不會僅僅為此。
白塔又叫報恩塔,報什么恩?報母親養(yǎng)育之恩。瀘縣縣誌載“瀘州安撫史馮輯,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誕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意思是說瀘州歷史上有一個當官的叫馮輯,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成人后離開母親和哥哥到瀘州當安撫史。一日,在一群要飯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親,所以建塔以報母恩!這太儉簡單了,一個當官的如果搜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后為自己的老母修塔這有什么教育意義呢!要是那樣,現(xiàn)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在修祖墳嗎!難道這些人也值得學習嗎?非也。日前我聽到了一個關于白塔的民間傳說,與上述記載稍有不同,我感到卻有教育意義,現(xiàn)概述如下:
宋朝有學子叫馮輯,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yǎng)育成人。馮輯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也好,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輯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小馮輯由于學習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并被派遣到瀘州當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于馮輯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yè),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輯原籍岀現(xiàn)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輯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輯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說: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輯想用眼淚和舌液醫(y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瀘州名醫(yī),名醫(y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明。復明后的母親,對馮輯要求更加嚴格,馮輯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后,當時瀘州鄉(xiāng)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輯不準。到馮輯去世后,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yǎng)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瀘州白塔導游詞 篇3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yōu)美,結構協(xié)調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涂雕,塔內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說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致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yǎng)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瀘州白塔導游詞 篇4
朋友,你了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東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后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yè)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余的人,他們十分富裕。余家公子在朝廷當官。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蝎。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jīng)過這里,百姓們向他訴說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并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余家院。老者說完就走了。不久,余家公子被罷官。余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huán)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著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站在這里,不由得感嘆,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征。
瀘州白塔導游詞 篇5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鄉(xiāng)曼飛龍寨子后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zhèn)3公里。 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塔為磚石結構,建于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有佛龕,內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zhèn)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