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精選15篇)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
朋友,你了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xùn)|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后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yè)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fù)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余的人,他們十分富裕。余家公子在朝廷當(dāng)官。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蝎。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jīng)過這里,百姓們向他訴說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并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余家院。老者說完就走了。不久,余家公子被罷官。余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huán)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著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站在這里,不由得感嘆,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征。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2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后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群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余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蔥蔥郁郁的橡膠樹林,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huán)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zhì)的“天笛”,山風(fēng)吹來發(fā)現(xiàn)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捻懧。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yōu)美。
據(jù)說,這組佛塔最初建于傣歷565年(1220xx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shè)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jīng)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群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shè)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fù),現(xiàn)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dāng)?shù)胤鸾虃髡f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dāng)時正在籌建這組群塔,但卻不知建在哪里好,釋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群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說釋迦牟尼講經(jīng)時,天氣很熱,講得口干舌燥,打發(fā)7個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里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群塔,總要向著那個填不滿的腳印里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于建塔前1 000余年,他也未曾到過云南。這個傳說,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秘性而創(chuàng)造出的神話。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3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鄉(xiāng)曼飛龍寨子后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zhèn)3公里。 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建于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shè)有佛龕,內(nèi)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zhèn)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4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協(xié)調(diào)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涂雕,塔內(nèi)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說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致風(fēng)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相傳,當(dāng)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dāng)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yǎng)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5
瀘州白塔位於瀘市的商業(yè)中心:東鄰成都人民商場(瀘州分部),西鄰重慶百貨(瀘州分部)和久盛百貨,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國窖窖池,南邊不遠處就是長江,北有匯通和摩爾商業(yè)大廈。白塔周圍還有燈光噴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樹異花應(yīng)有盡有,是休閑納旅的好去處!但我寫白塔決不會僅僅為此。
白塔又叫報恩塔,報什么恩?報母親養(yǎng)育之恩。瀘縣縣誌載“瀘州安撫史馮輯,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誕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意思是說瀘州歷史上有一個當(dāng)官的叫馮輯,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成人后離開母親和哥哥到瀘州當(dāng)安撫史。一日,在一群要飯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親,所以建塔以報母恩!這太儉簡單了,一個當(dāng)官的如果搜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后為自己的老母修塔這有什么教育意義呢!要是那樣,現(xiàn)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在修祖墳嗎!難道這些人也值得學(xué)習(xí)嗎?非也。日前我聽到了一個關(guān)于白塔的民間傳說,與上述記載稍有不同,我感到卻有教育意義,現(xiàn)概述如下:
宋朝有學(xué)子叫馮輯,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yǎng)育成人。馮輯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也好,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輯學(xué)習(xí)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小馮輯由于學(xué)習(xí)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并被派遣到瀘州當(dāng)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于馮輯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yè),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輯原籍岀現(xiàn)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輯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輯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說: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輯想用眼淚和舌液醫(y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dāng)時的瀘州名醫(yī),名醫(y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fù)明。復(fù)明后的母親,對馮輯要求更加嚴格,馮輯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后,當(dāng)時瀘州鄉(xiāng)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輯不準。到馮輯去世后,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yǎng)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6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jié)構(gòu),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jīng)塔心盤旋至頂,塔內(nèi)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志》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jīng)歷8次保養(yǎng)維修。
現(xiàn)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shè)控制地帶,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7
宋末元初,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相傳,成吉思汗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曾致書吐蕃烏斯藏地區(qū)的薩迦派法王,希望通過會議,和平統(tǒng)一藏區(qū)。薩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行至蘭州時不幸病逝。元朝在1220_年冬滅西夏國后,將蘭州納入其版圖。為紀念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山巔建佛塔一座堊飾如雪,并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并成為宗教勝地?上г猎⿻r塌毀。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甘肅巡撫倬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寺內(nèi)文物還有記載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嶁碑”。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山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fēng)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迎旭客閣。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投入巨資,先后在坍塌的古建筑遺址和廢墟上重建了氣勢宏大、莊重典雅的一、二、三臺古典式建筑群,還修建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的百花亭、駐春亭、牡丹亭、喜雨亭等建筑,并架起了跨越黃河直達山巔最高建筑牡丹亭的“天下黃河第一索道”。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fēng)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山山上還可以通達蘭州碑林和四庫全書等景點,山腳下是金城關(guān)文化風(fēng)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有蘭州段黃河大橋的歷史、蠟像等。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jié)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_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fēng)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8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jié)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F(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_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fēng)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jié),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nèi),以大旗為號,里應(yīng)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9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著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fēng)格完美結(jié)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0
蘭州。它是甘肅省省會。
位于隴中皋蘭山北麓,黃河流經(jīng)市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沖。 蘭州有許多著名的景觀。其中我經(jīng)常去的地方就是五泉山了,因山有“甘露泉”,“蒙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而得名。傳說,霍去病西征,因口渴找不到水喝,便用馬鞭大出五個泉眼。
春天,山上春花爛漫,正是人們踏青的去處;夏天,樹木郁郁蔥蔥,在樹蔭下乘涼的人特別多;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從樹上飄下來,給大地媽媽穿上了一層外衣,人們相約登高望遠;冬天,白雪皚皚,孩子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歡樂的笑聲在群山間回蕩! 我喜歡的另一處就是黃河風(fēng)情線了。因為那里有蘭州的標志性建筑—“黃河母親”雕像。那是用石頭雕刻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懷抱著一個頑皮的孩子。人們常把黃河比喻成母親,站在雕像前更能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風(fēng)情線上還能看見一排又打又整齊的水車,遠遠望去多么想一排排士兵肅立在那里守衛(wèi)黃河啊!到了夜晚,黃河岸邊的音樂噴泉隨音樂起伏,河水中映出紅的光、綠的光、藍的光、紫的光,真像童話世界!
我愛我的祖國,更愛我美麗的家鄉(xiāng)—蘭州!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1
蘭州,這是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最美的景物就是聞名中外的黃河風(fēng)景線,那里一年四季都景色怡人。
春天到了,柳樹發(fā)芽了,燕子站在樹梢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春風(fēng)輕輕地吹著,小朋友們拿著風(fēng)箏來放,頓時天空被花花綠綠的風(fēng)箏掩蓋著,像一塊五顏六色的花布映在了天空中,黃河緩緩地流著、看著兩岸的小朋友們放風(fēng)箏。夏姑娘來了,她來時帶了一盒水彩筆,把大地染成了五顏六色的。小樹換上了綠衣,輕風(fēng)一吹樹葉“沙沙沙”地叫了幾聲。
夏姑娘把鮮花打扮成了一位愛撒嬌的小女孩,小朋友們一邊吃雪糕一邊看著黃河母親那和顏悅色的笑臉,小鳥天天演唱著富有生機的夏之歌。
秋天到了,金色的蠟筆染給了整個世界,柳樹的葉子變黃了。早晨,老爺爺拎著鳥籠子去濱河路上晨練,爺爺奶奶做著操,鳥籠里的小鳥為他們打著節(jié)拍。燕子飛走了,在飛走的時候不停地叫著,仿佛在說:“小朋友們,明年春天我們一定會再回來陪你們玩的。”
冬爺爺來了,寒冷的西北風(fēng)呼…呼…呼地吹著,有時冬爺爺不小心往人間撒了點鹽,人間頓時變成了銀白色,房子上、樹梢上……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孩子們的笑聲響徹云霄。
我給大家講了我家鄉(xiāng)的一年四季,你們肯定對我的家鄉(xiāng)稍有了解,等到有時間,請你們我的家鄉(xiāng)來細細觀賞吧!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2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guān)、玉迭關(guān)、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fēng)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fēng)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睢⒂窨烷w,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3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fēng)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cè)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坐落在三臺大廳內(nèi)的“黃河奇石館”,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創(chuàng)辦于1993年,藏石豐富,獨具魅力。蘭州的黃河石與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東的長島石同列為中國四大名礫石。蘭州黃河石特點是石質(zhì)光滑,形狀多變,色彩深而艷麗。“黃河奇石館”珍藏著蘭州民間收藏家宋志剛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上萬方。造型石有石佛、周倉、關(guān)帝、神龜?shù)?紋理石有孔子、老子、如來佛祖、十二生肖、梅蘭竹菊、山水風(fēng)景等。它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覽如醉,流連忘返。該館分三個陳列室:正廳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態(tài)宏巨,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母親河的雄偉氣魄;正廳西側(cè)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黃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禮器為主,展示了母親河的悠久文明;正廳東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頭以造型和紋理圖像令人嘆為觀止,分偉人系列、山水詩意、生命象征、萬物肖形等。黃河奇石鐫刻著歷史博大精深的足跡,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特色,許多名人參觀后都留下了墨寶,予以贊頌。原國務(wù)院副谷牧題詞:“黃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詞:“黃河奇石,華夏一絕”;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婁師白先生,則把它們譽之為“黃河瑰寶”。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4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jié)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
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 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fēng)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云南飛龍白塔導(dǎo)游詞 篇15
白塔寺約建于元代初年。相傳,成吉思汗曾致書西藏黃教薩迦派法王,薩迦派法王即派當(dāng)時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這位喇嘛走到蘭州時,不幸病故。大元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為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顛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懷念。
現(xiàn)在的白塔,并非元代所建,而為明代重修,據(jù)《重修白塔寺記晰載:"吾蘭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剎遺址,正統(tǒng)戊辰間,太監(jiān)劉公來鎮(zhèn)于此,暇覽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宮,建僧居,永為金城之勝境。"由此可見,現(xiàn)存白塔寺,系明正統(tǒng)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為寺院,并以"慈恩"題寺額,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明代所修白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塔基,高約17米,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fēng)鈴,隨風(fēng)飄蕩,聲清音脆。塔的外表堊飾如雪,故稱白塔。
白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之科學(xué)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白塔寺院內(nèi),南有懸?guī)r閣樓,北有準提菩薩殿,東西兩側(cè)各有陪殿數(shù)間,陪殿各連小亭一座,四周建筑正好將白塔拱衛(wèi)于寺院中央,整個寺院居高臨下,頗為壯觀。
自明代以后,白塔山的寺廟殿宇逐漸增多,成為宗教勝地。在白塔寺西南一帶,陸續(xù)修建了三官殿、觀音洞、藥王殿、財神殿、金山寺、禹王廟等;在白塔寺的東南一帶,興建了三教道統(tǒng)詞、三皇殿、三星殿、羅漢殿、文昌宮、魁星閣等;在白塔寺的南面,依山勢建有十王殿(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宗帝王、四殿五官王、王殿羅天子、六殿卡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三、十殿轉(zhuǎn)輪王)。這些寺廟依山勢而造,或居黃土層,或居巖崖邊,風(fēng)格迥異,各具風(fēng)采?上б蚰昃檬,戰(zhàn)爭破壞,大部分傾圮頹廢,目前僅剩一殿。
在白塔山半山東側(cè),有一三楹的高大牌樓,堪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牌坊陽面題額"鳳林香裊",陰面題額"秀英三臺",為清乾隆五十六年皋蘭舉人李存中所題寫。其意是:低頭俯視,山腳寺廟青煙鐐繞升騰,香氣彌漫;抬頭仰觀,白塔熠熠生輝。與皋蘭山三臺閣相映成趣。寥寥八字,俯察仰觀,前呼后應(yīng),道出了這座牌坊承上啟下的微妙,實為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