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三國
○印度總述△一、釋名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回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敬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賢繼軌,導(dǎo)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jīng)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二、疆域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qū)分,七十余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舄鹵;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三、數(shù)量
夫數(shù)量之稱,謂逾繕那。(舊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逾繕那者,自古圣王一日軍程也。舊傳一逾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載惟十六里。窮微之?dāng)?shù),分一逾繕那為八拘盧舍。拘盧舍者,謂大牛鳴聲所極聞,稱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jié)為七宿麥,乃至虱、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銅水,次第七分,以至細(xì)塵。細(xì)塵七分,為極細(xì)塵。極細(xì)塵者,不可復(fù)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
四、歲時
若乃陰陽歷運,日月次舍,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biāo)月名。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nèi)谷?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于一一時各有四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后,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日游在內(nèi),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偞硕,合為一歲。又分一歲以為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圣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驗樗臅r,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呾邏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當(dāng)此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謂頞沙荼月、室羅伐拿月、婆達(dá)羅缽陁月,當(dāng)此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謂頞濕縛瘐阇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dāng)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謂報沙月、磨袪月、頗勒窶拿月,當(dāng)此從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當(dāng)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當(dāng)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jīng)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dá)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推如來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參差,語在后記。
五、邑居
若夫邑里閭閻,方城廣峙,街衢巷陌,曲徑盤迂。闤阓當(dāng)涂,旗亭夾路。屠、釣、倡、優(yōu)、魁膾、除糞,旌厥宅居,斥之邑外,行里往來,僻于路左。至于宅居之制,垣郭之作,地?zé)岜皾,城多疊磚,暨諸墻壁,或編竹木。室宇臺觀,板屋平頭,泥以石灰,覆以磚墼。諸異崇構(gòu),制同中夏。苫茅苫草,或磚或板,壁以石灰為飾,地涂牛糞為凈,時花散布,斯其異也。諸僧伽藍(lán),頗極奇制。隅樓四起,重閣三層,榱梠棟梁,奇形雕鏤,戶牖垣墻,圖畫眾彩。黎庶之居,內(nèi)侈外儉。隩室中堂,高廣有異,層臺重閣,形制不拘。門辟東戶,朝座東面。至于坐止,咸用繩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莊飾有殊,規(guī)矩?zé)o異。君王朝座,彌復(fù)高廣,珠璣間錯,謂師子床,敷以細(xì)氎,蹈以寶機(jī)。凡百庶僚,隨其所好,刻雕異類,瑩飾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