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望之喜議論,宗孟軻言性善,排荀卿、揚(yáng)雄、韓愈、李翱之說,著《救性》七篇。歐陽修論魏、梁為正統(tǒng),望之以為非,著《明統(tǒng)》三篇。江南人李覯著《禮論》,謂仁、義、智、信、樂、刑、政皆出于禮,望之訂其說,著《禮論》一篇。其議論多有過人者。嘗北游齊、趙,南泛湖、湘,西至汧、隴,東極吳會,山水勝處,無所不歷。有歌詩、雜文數(shù)百篇,集為三十卷。
王逢,字會之,太平州當(dāng)涂人。其四世祖居巖,仕唐為驍衛(wèi)長史,遭亂棄官,歸居青山。楊行密據(jù)淮南,使人以兵迫起之。居巖散遣其家人,而以一身歸行密,授以湖州別駕,不遣。一日,行密大會,失居巖,亟使人掩其家,無一人在者。其后有人于嵩山見空石室,詢其旁,或云有道人王居巖居此,去而莫知其所終。子孫仕無顯者,至逢,博學(xué)能屬文,尤長于講說。
少舉進(jìn)士不中,去,教授蘇州,學(xué)者嘗數(shù)百人。晚始登第,補(bǔ)南雄州軍事判官,歸為國子監(jiān)直講兼隴西郡王宅教授,李瑋從學(xué),事之甚謹(jǐn)。岐國公主既降,瑋為逢求遷官,且有命,逢辭不受。久之,以太常博士通判徐州,卒。逢為人樂易,篤于朋友,與胡瑗最善。喜著書,有《易傳》十卷、《乾德指說》一卷、《復(fù)書》七卷。妻陳氏亦有賢行,無子。
孫唐卿,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學(xué)行,年十七,以書謁韓琦,琦甚器之。與黃庠、楊寘自景祐以來俱以進(jìn)士為舉首,有名一時。唐卿初中第,通判陜州,于吏事若素習(xí)。民有母再適人而死,及葬其父,恨母之不得祔,乃盜母之喪而同葬之。有司論以法,唐卿時權(quán)府事,乃曰:"是知有孝而不知有法爾。"乃釋之以聞。未幾,丁父憂,毀瘠嘔血而卒。詔賻其家。
黃庠字長善,洪州分寧人。博學(xué)強(qiáng)記,超敏過人。初至京師,就舉國子監(jiān)、開封府、禮部,皆為第一。比引試崇政殿,以疾不得入,天子遣內(nèi)侍即邸舍撫問,賜以藥劑。是時庠名聲動京師,所作程文,傳誦天下,聞于外夷,近世布衣罕比也。歸江南五年,以病卒。
楊寘字審賢,察之弟。少有雋才,慶歷二年舉進(jìn)士京師,試國子監(jiān)、禮部皆第一。既試崇政殿,帝臨軒啟封,見名,喜動于色,謂輔臣曰:"楊寘也。"遂擢第一,公卿相賀為得人。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潁州。未至官,持母喪,病羸卒,特詔賻恤其家。先是,其友夢寘作龍首山人,寘自謂:"龍首,我四冠多士;山人,無祿位之稱。我其終是乎!"已而果然。
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也。善屬文,舉進(jìn)士,稍為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除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庚亦坐貶,安置惠州。會赦,復(fù)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歸蜀,道病卒。年五十一。庚為文精密,通于世務(wù),作《名治》、《察言》、《閔俗》、《存舊》、《內(nèi)前行》諸篇,時人稱之。有文集二十卷。子文若,自有傳。
庚兄弟五人,長兄瞻,字望之,后改名伯虎,字長孺。治《易》、《春秋》,皆有家法。元祐三年,其父游瀘南,伯虎兄弟居母喪于丹山,伯虎夜半蹴庚曰:"吾夢收父書,發(fā)之,得'亟來'二字,吾父得無他乎?吾心動矣。汝奉母奠朝夕,吾趨瀘南。"庚未及應(yīng),伯虎奮曰:"吾決矣!"起裹糧,黎明走洪川僦舟,遇江漲,聲搖數(shù)十里,客舟皆艤岸不敢動,伯虎彷徨堤上,有漁者持小艇系港中,啖以厚利,不許。伯虎超入艇中,叱仆夫解維,漁者不得已,從之。二日半至瀘南,父果病甚,見伯虎,大驚,問其故,具告之。父嘆曰:"天告汝也!"是日,疾少間,伯虎具舟侍父以歸。居數(shù)日,疾復(fù)作,遂卒。
元符二年,庚以貢舉事系獄臨邛,語連伯虎,臨邛并械之。凡對吏逾年,掠治無完膚,其詞確然,一不及庚,以故獄久不具,卒會赦,除之。伯虎性真率,無威儀,人多易之,至是皆大服,以為不可及。伯虎仕于四方,每數(shù)年一歸,不過旬日復(fù)去。后卒于家,有子二人。
文同,字與可,梓州梓潼人,漢文翁之后,蜀人猶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學(xué)名世,操韻高潔,自號笑笑先生。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文彥博守成都,奇之,致書同曰:"與可襟韻灑落,如晴云秋月,塵埃不到。"司馬光、蘇軾尤敬重之。軾,同之從表弟也。同又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請者,足相躡于門。同厭之,投縑于地,罵曰:"吾將以為襪。"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shí)。初舉進(jìn)士,稍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豐初,知湖州,明年,至陳州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