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淳性孝,母疾亟,號泣于天,乞以身代。弟妹未有室家者,皆婚嫁之。葬宗族之喪無歸者。居鄉(xiāng)不沽名徇俗,恬然退守,若無聞焉。然名播天下,世雖不用,而憂時論事,感慨動人,郡守以下皆禮重之,時造其廬而請焉。
嘉定九年,待試中都,歸過嚴陵郡守鄭之悌,率僚屬延講郡庠。淳嘆陸、張、王,學問無源,全用禪家宗旨,認形氣之虛靈知覺為天理之妙,不由窮理格物,而欲徑造上達之境,反托圣門以自標榜。遂發(fā)明吾道之體統(tǒng),師友之淵源,用功之節(jié)目,讀書之次序,為四章以示學者。明年,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沒,年六十五。其所著有《語孟大學中庸》口義、字義、詳講,《禮》、《詩》、《女學》等書,門人錄其語,號《筠谷瀨口金山所聞》。
李方子字公晦,昭武人。少博學能文,為人端謹純篤。初見朱熹,謂曰:"觀公為人,自是寡過,但寬大中要規(guī)矩,和緩中要果決。"遂以"果"名齋。長游太學,學官李道傳折官位輩行具刺就謁。
嘉定七年,廷對擢第三,調泉州觀察推官。適真德秀來為守,以師友禮之,郡政大小咸咨焉。暇則辨論經(jīng)訓,至夜分不倦。故事,秩滿必先通書廟堂乃除,方子曰:"以書通,是求也。"時丞相彌遠聞之怒,逾年始除國子錄。無何,將選入宮僚,而方子不少貶以求合。或告彌遠曰:"此真德秀黨也。"使臺臣劾罷之。
方子既歸,學者畢集,危坐竟日,未始傾側,對賓客一語不妄發(fā),雖奴隸亦不加詬詈,然常嚴憚之。嘗語人曰:"吾于問學雖未能周盡,然幸于大本有見處,此心常覺泰然,不為物欲所漬爾。"其亡也,天子閔之,與一子恩澤。
黃灝字商伯,南康都昌人。幼敏悟強記,肄業(yè)荊山僧舍三年,入太學,擢進士第。教授隆興府,知德化縣,以興學校、崇政化為本。歲饉,行振給有方。王藺、劉穎薦于朝,除登聞鼓院。光宗即位,遷太常寺簿,論今禮教廢闕,請敕有司取政和冠昏喪葬儀,及司馬光、高閌等書參訂行之。
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舉本路常平。秀州海鹽民伐桑柘,毀屋廬,莩殣盈野,或食其子持一臂行乞,而州縣方督促捕欠,顥見之蹙然。時有旨倚閣夏稅,遂奏乞并閣秋苗,不俟報行之。言者罪其專,移居筠州,已而寢謫命,止削兩秩,而從其蠲閣之請。
灝既歸里,幅巾深衣,騎驢匡山間,若素隱者。起知信州,改廣西轉運判官,移廣東提點刑獄,告老不赴。卒。
灝性行端飭,以孝友稱。朱熹守南康,灝執(zhí)弟子禮,質疑問難。熹之沒,黨禁方厲,灝單車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