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又云:"孝章皇后至道元年崩,亦緣有所嫌避,未赴園陵,出京權攢之時,不立神主入廟。直至至道三年,西去園陵,禮畢,然后奉虞主還京,易神主祔廟,以合典禮。"今詳當時文籍,緣孝章為太宗嫂氏,上仙之時,止輟五日視朝,百官不曾成服,與今不同。從初亦無詔命令住廟享。今明德皇太后母儀天下,主上孝極曾、顏,況上仙之初,即有遣命權停享祀。今按禮文,固合如此。安易荒唐庸昧,妄有援引,以大功之親,比三年之制,欺罔君上,乃至于斯。
況安易以訐直自負,所詆者無非良善;以清要自高,所尚者無非鄙俗。名宦之志,老而益堅;詩書之文,懵而不習。本院所議,并明稱典故,旁考時宜,雖曰從權,粗亦稽古,請依無議施行。
從之。安易又屢言陵廟事,詞多鄙俚。晚歲進趨不已,時論嗤之。二年卒,年七十六。贈工部尚書。錄其子承慶為國子博士,孫從政為太常寺奉禮郎。
論曰:自古創(chuàng)業(yè)之君,其居潛舊臣,定策佐命,樹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嘗乏也。求其始終一心,休戚同體,貴為國卿,親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趙普,可謂難矣。陳橋之事,人謂普及太宗先知其謀,理勢或然。事定之后,普以一樞密直學士立于新朝數(shù)年,范、王、魏三人罷相,始繼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當揆,獻可替否,惟義之從,未嘗以勛舊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罰而薄斂,三百余年之宏規(guī),若平昔素定,一旦舉而措之。太原、幽州之役,終身以輕動為戒,后皆如其言。家人見其斷國大議,閉門觀書,取決方冊,他日竊視,乃《魯論》耳。昔傅說告商高宗曰:"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普為謀國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龜圣模,宋之為治,氣象醇正,茲豈無助乎。晚年廷美、多遜之獄,大為太宗盛德之累,而普與有力焉。豈其學力之有限而猶有患失之心歟?君子惜之。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