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靜戎弩手(四。河陽、澶、衛(wèi)、通利各一。熙寧七年廢。)
平塞弩手(并揀中平塞、新立平塞,總四。咸平、亳、河陰、白波各一。熙寧六年,廢弩手及新立、揀中平塞,亳平塞弩手及白波新立平塞、咸平揀中平塞并改下威武。)
忠勇(三。成都。)
寧遠(yuǎn)(八。戎三,遂、梓、嘉、雅、江安各一。熙寧六年,瀘州增置一。)
忠節(jié)(并川忠節(jié)、教閱忠節(jié),總六十。雍丘、襄邑、寧陵各三,陳留、咸平、東明、亳、河陰、永城各二,南京五,太康、陽武、潁昌、江寧、揚(yáng)、廬、宿、壽、楚、真、泗、泰、滁、岳、澧、池、歙、信、太平、饒、宣、洪、虔、吉、臨江、興國、廣濟(jì)、南康、廣德、長葛各一,合流四。熙寧三年,亳州第十四并勇捷,川忠節(jié)一并忠節(jié)。十二月,添置八。五年,蔡州置一。)
神威(上下十三。陳留三,潁昌、鞏各二,雍丘、考城、咸平、河陽、廣濟(jì)、白波各一。)
歸遠(yuǎn)(十六。陳、潁昌、亳、壽、宿、鄧、襄、鼎各一,荊南、澧、潭、洪各二。元豐五年,成州置一。)
雄略(二十五。荊南五,潭四,鼎、澧各三,廣、辰、桂各二,許、全、邵各一。熙寧三年,衡增置一,吉增置三百人及置部軍雄略一。崇寧三年,荊湖南路置四。)
招收(十七。保四,霸、信安各三,定、軍城砦各二,廣信、安肅、順安各一。熙寧五年,霸、信安各二并為一,定二為一,安肅一、保二分隸振武、招收。八年,忻以保甲替罷揀充下禁軍。)
壯勇(七。耀、解、滑各二,潁昌一。)
橋道(并川橋道十八。襄邑、咸平、陽武各二,陳留、東明、尉氏、太康、西京、河陽、濮、鄆、鞏、河陰、白波、寧陵各一。熙寧三年,鄆川橋道改橋道,隸順化。)
清塞(十二。曹二,鄭、鄆、滑、通利、鞏、河陰、白波、汜水各一,長葛二。)
崇武(崇寧三年,置步軍京東西、河?xùn)|北。)
崇威(崇寧三年,置步軍京東西、河?xùn)|北。)
敢勇(元祐七年,詔河?xùn)|、陜西路諸帥府募敢勇,以百人為額。宣和四年,詔越州招到敢勇三百人,撥充兩浙提刑司捉殺差使。)
靖安(崇寧元年,詔荊湖北路添置禁軍五指揮,以靖安為名,隸侍衛(wèi)步軍司)
廣固(崇寧三年,詔添置廣固兵四指揮,以備京城工役。政和五年,詔于四指揮各增置五百人入額,自今更勿差客軍。)
通濟(jì)(政和六年,詔增置通濟(jì)兵士二千人,牽挽御前綱運(yùn)。自崇武至此六軍,中興后無。)
清衛(wèi)(宣和七年,減清衛(wèi)等軍,令步軍司撥填一般軍分。)
刀牌手(崇寧中立。廣西桂州。)
勁勇、壯武、靜江(自勁勇以下三軍,舊隸廂軍。中興后,隸侍衛(wèi)步軍。)
振華(五百人為一軍。)
安遠(yuǎn)、奉先園(四。)
武寧、威勇、忠果、雄節(jié)、必勝(六。)
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后軍(自振華以下十三軍,并中興后立。)
御前忠佐將校并與建隆以來制同。
散員(班一。)
馬直(指揮一。)
步直(指揮一。熙寧四年,馬步二直并廢,撥隸殿前、步軍司虎翼,其有馬者補(bǔ)云騎。)
備軍(一千九百六十人。熙寧二年,罷九百六十人。)
皇城司
親從官(指揮四。政和五年,創(chuàng)置第五指揮,以七百人為額。)
親事官(指揮三。元豐五年增置一,守奉景靈宮。政和五年,西京大內(nèi)官一,以五百五十人為額。又增置內(nèi)園司一,以五百一十人為額。)
入內(nèi)院子(五百人。中興后,二百人。)
快行、長行(中興后置,一百人。)
司圊(三人。)
曹司(中興置,三十人。)
將兵者,熙寧之更制也。先是,太祖懲藩鎮(zhèn)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往來道路,以習(xí)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于驕惰。淳化、至道以來,持循益謹(jǐn),雖無復(fù)難制之患,而更戍交錯,旁午道路。議者以為徒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緩急恐不可恃。神宗即位,乃部分諸路將兵,總隸禁旅,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平居知有訓(xùn)厲而無番戍之勞,有事而后遣焉,庶不為無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