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高清,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日韩欧美就去鲁

首頁 > 國學 > 史部 > 通典 > 卷十 食貨十

《通典》卷十 食貨十

卷十 食貨十



  大夫曰:"昔商君理秦也,設(shè)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人彊,蓄積有馀,是以征伐敵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軍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人不知,地盡西河而人不苦。今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奉軍旅之費,務(wù)於積蓄,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用,無害於人。"

  文學曰:"昔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人富,當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而見其所害。且利非從天來,不由地出,所出於人閒,而為之百倍,此計之失者也。夫李梅實多者,來年為之衰,新穀熟,舊穀為之虧。自天地不能滿盈,而況於人乎?故利於彼者,必耗於此,猶陰陽之不并曜,晝夜之代長短也。商鞅峭(七呌反)法長利,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危。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gòu),惡在利用不竭乎?"

  於是丞相奏曰:賢良文學不明縣官事,猥以鹽鐵為不便,宜罷郡國榷酤,關(guān)內(nèi)鐵官。奏可。於是利復(fù)流下,庶人休息。

  孝元時,嘗罷鹽鐵官,三年而復(fù)之。

  后漢章帝時,尚書張林上言:"鹽,食之急者,雖貴,人不得不須,官可自鬻。"

  獻帝建安初,關(guān)中百姓流入荊州者十馀萬家。(荊州,今襄陽南。)及聞本土安寧,皆企愿思歸,而無以自業(yè)。於是衛(wèi)覬議以為:"鹽者,國之大寶,自喪亂以來,放散,今宜如舊置使者監(jiān)賣,以其直益市犁牛,百姓歸者以供給之。勸耕積粟,以豐殖關(guān)中。遠者聞之,必多競還。"魏武於是遣謁者仆射監(jiān)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nóng),流人果還,關(guān)中豐實。

  陳文帝天嘉二年,太子中庶子虞荔、御史中丞孔奐以國用不足,奏立煮海鹽稅,從之。

  后魏宣武時,河?xùn)|郡有鹽池,舊立官司以收稅利。先是罷之,而人有富彊者專擅其用,貧弱者不得資益。延興末,復(fù)立監(jiān)司,量其貴賤,節(jié)其賦入,公私兼利。孝明即位,復(fù)罷其禁,與百姓共之。自后豪貴之家復(fù)乘勢占奪,近池之人又輒障悋。神龜初,太師、高陽王雍,太傅、清河王懌等奏,請依先朝,禁之為便,於是復(fù)置監(jiān)官以監(jiān)檢焉。其后更罷更立,至於永熙。自遷鄴后,於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鹽。滄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灶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灶百八十,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又於邯鄲置灶四,計終歲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八斛四斗,軍國所資,得以周贍矣。

  后周文帝霸政之初,置掌鹽之政令。一曰散鹽,煮海以成之。二曰盬鹽,引池以化之。三曰形鹽,掘地以出之。四曰飴鹽,於戎以取之。凡盬鹽形鹽每地為之禁,百姓取之皆稅焉。

  隋開皇三年,通鹽池鹽井,并與百姓共之。

  大唐開元元年十一月,左拾遺劉彤論鹽鐵上表曰:"臣聞漢孝武之時,外討戎夷,內(nèi)興宮室,殫費之甚,實倍當今。然而古費多而貨有馀,今用少而財不足者,何也?豈非古取山澤而今取貧人哉!取山澤,則公利厚而人歸於農(nóng);取貧人,則公利薄而人去其業(yè)。故先王作法也,山海有官,虞衡有職,輕重有術(shù),禁發(fā)有時,一則專農(nóng),二則饒國。夫煮海為鹽,采山鑄錢,伐木為室,農(nóng)馀之輩也。寒而無衣,饑而無食,傭賃自資者,窮苦之流也。若能收山海厚利,奪農(nóng)馀之人,調(diào)斂重徭,免窮苦之子,所謂損有馀而益不足,帝王之道,可不謂然乎?臣愿陛下詔鹽鐵伐木等官收興利,貨於人,則不及數(shù)年,府有馀儲矣。然后下寬大之令,蠲窮獨之徭,可以惠群生,可以柔荒服。雖戎狄未服,堯湯水旱,無足虞也。"玄宗令宰臣議其可否,咸以鹽鐵之利,甚益國用,遂令將作大匠姜師度、戶部侍郎強循俱攝御史中丞,與諸道按察使檢責海內(nèi)鹽鐵之課。

  二十五年倉部格:"蒲州鹽池,令州司監(jiān)當租分與有力之家營種之,課收鹽。每年上中下畦通融收一萬石,仍差官人檢校。若陂渠穿穴,所須功力,先以營種之家人丁充。若破壞過多量力不濟者,聽役隨近人夫。

  又屯田格:"幽州鹽屯,每屯配丁五十人,一年收率滿二千八百石以上,準營田第二等,二千四百石以上準第三等,二千石以上準第四等。大同橫野軍鹽屯配兵五十人,每屯一年收率千五百石以上準第二等,千二百石以上準第三等,九百石以上準第四等。又成州長道縣鹽井一所,并節(jié)級有賞罰。蜀道陵、綿等十州鹽井總九十所,每年課鹽都當錢八千五十八貫。(陵州鹽井一所,課都當錢二千六十一貫。綿州井四所,都當錢二百九十二貫。資州井六十八所,都當錢一千八十三貫。瀘州井五所,都當錢一千八百五十貫。榮州井十二所,都當錢四百貫。梓州都當錢七百一十七貫。遂州四百一十五貫。閬州一千七百貫。普州二百七貫。果州二十六貫。)若閏月,共計加一月課,隨月徵納,任以錢銀兼納。其銀兩別常以二百價為估。其課依都數(shù)納官,欠即均徵灶戶。"(自兵興,上元以后,天下出鹽,各置鹽司,節(jié)級權(quán)利,每歲所入九百馀萬貫文。)

  《通典》 唐·杜佑
6頁,當前第6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