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齊永明九年八月十四日,火星應(yīng)退在昴三度,先歷在畢;二十一日始逆行,北轉(zhuǎn),垂及立冬,形色彌盛。魏永平四年八月癸未,熒惑在氐,夕伏西方,亦先期五十余日,雖時(shí)歷疏闊,不宜若此。
隋大業(yè)九年五月丁丑,熒惑逆行入南斗,色赤如血,大如三斗器,光芒震耀,長七八尺,于斗中句巳而行,亦天變所未有也。后楊玄感反,天下大亂。
故五星留逆伏見之效,表里盈縮之行,皆系之于時(shí),而象之于政。政小失則小變,事微而象微,事章而象章。已示吉兇之象,則又變行,襲其常度。不然,則皇天何以陰騭下民,警悟人主哉!近代算者昧于象,占者迷于數(shù),睹五星失行,皆謂之歷舛。雖七曜循軌,猶或謂之天災(zāi)。終以數(shù)象相蒙,兩喪其實(shí)。故較歷必稽古今注記,入氣均而行度齊,上下相距,反復(fù)相求。茍獨(dú)異于常,則失行可知矣。
凡二星相近,多為之失行。三星以上,失度彌甚!短祗脷v》以《九執(zhí)》之情,皆有所好惡。遇其所好之星,則趣之行疾,舍之行遲。
張子信歷辰星應(yīng)見不見術(shù),晨夕去日前后四十六度內(nèi),十八度外,有木、火、土、金一星者見,無則不見。張胄玄歷,朔望在交限,有星伏在日下,木、土去見十日外,火去見四十日外,金去見二十二日外者,并不加減差,皆精氣相感使然。
夫日月所以著尊卑不易之象,五星所以示政教從時(shí)之義。故日月之失行也,微而少;五星之失行也,著而多。今略考常數(shù),以課疏密。
《略例》曰:"其入氣加減,亦自張子信始,后人莫不遵用之。原始要終,多有不葉。今較《麟德歷》,熒惑、太白見伏行度過與不及,熒惑凡四十八事,太白二十一事。余星所差,蓋細(xì)不足考。且盈縮之行,宜與四象潛合,而二十四氣加減不均。更推易數(shù)而正之,又各立歲差,以究五精運(yùn)周二十八舍之變。較史官所記,歲星二十七事,熒惑二十八事,鎮(zhèn)星二十一事,太白二十二事,辰星二十四事,《開元?dú)v》課皆第一云。
至肅宗時(shí),山人韓穎上言《大衍歷》或誤。帝疑之,以穎為太子宮門郎,直司天臺(tái)。又損益其術(shù),每節(jié)增二日,更名《至德歷》,起乾元元年用之,訖上元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