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jì)三十六 起強(qiáng)圉協(xié)洽,盡上章涒灘,凡十四年
建武三十一年乙卯,公元五五年
夏,五月,大水。
癸酉晦,日有食之。
蝗。京兆掾第五倫領(lǐng)長安市,公平廉介,市無奸枉。每讀詔書,常嘆息曰:"此圣主也,一見決矣。"等輩笑之曰:"爾說將尚不能下,安能動萬乘乎!"倫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后舉孝廉,補(bǔ)淮陽王醫(yī)工長。
中元元年丙辰,公元五六年
春,正月,淮陽王入朝,倫隨官屬得會見。帝問以政事,倫因此酬對,帝大悅;明日,復(fù)特召入,與語至夕。帝謂倫曰:"聞卿為吏,篣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少遭饑亂,實(shí)不敢妄過人食。眾人以臣愚蔽,故生是語耳。"帝大笑。以倫為扶夷長,未到官,追拜會稽太守;為政清而有惠,百姓愛之。
上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上感此文,乃詔虎賁中郎將梁松等按索《河》、《雒》讖文,言九世當(dāng)封禪者凡三十六事。于是張純等復(fù)奏請封禪,上乃許焉。詔有司求元封故事,當(dāng)用方石再累,玉檢、金泥。上以石功難就,欲因孝武故封石,置玉牒其中。梁松爭以為不可,乃命石工取完青石,無必五色。丁卯,車駕東巡。二月,己卯,幸魯,進(jìn)幸泰山。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事畢,至食時,天子御輦登山,日中后,到山上,更衣。晡時,升壇北面,尚書令奉玉牒檢,天子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騶騎二千馀人發(fā)壇上方石,尚書令藏玉牒已,復(fù)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天子再拜。群臣稱萬歲,乃復(fù)道下。夜半后,上乃到山下,百官明旦乃訖。甲午,禪祭地于梁陰,以高后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三月,戊辰,司空張純薨。
夏,四月,癸酉,車駕還宮;己卯,赦天下,改元。
上行幸長安;五月,乙丑,還宮。
六月,辛卯,以太仆馮魴為司空。
乙未,司徒馮勤薨。
京師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國頻上甘露。群臣奏言:"靈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傳來世。"帝不納。常自謙無德,每郡國所上,輒抑而不當(dāng),故史官罕得記焉。
秋,郡國三蝗。
冬,十月,辛未,以司隸校尉東萊李訢為司徒。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遷呂太后廟主于園,四時上祭。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是歲,起明堂、靈臺、辟雍,宣布圖讖于天下。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讖文,多以決定嫌疑。給事中桓譚上疏諫曰:"凡人情忽于見事而貴于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咸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圣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后世淺儒,能通之乎!今諸巧慧小才、伎數(shù)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yuǎn)之哉!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shù),甚為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其事雖有時合,譬猶卜數(shù)只偶之類。陛下宜垂明聽,發(fā)圣意,屏君小之曲說,述《五經(jīng)》之正義。"疏奏,帝不悅。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吾以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復(fù)極言讖之非經(jīng)。帝大怒曰:"桓譚非圣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
范曄論曰: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辭僅免;賈逵能附會文致,最差貴顯;世主以此論學(xué),悲哉!
逵,扶風(fēng)人也。
南單于比死,弟左賢王莫立,為丘浮尤鞮單于。帝遣使赍璽書拜授璽綬,賜以衣冠及繒彩,是后遂以為常。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五七年
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宮前殿,年六十二。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數(shù)引公卿、郎將講論經(jīng)理,夜分乃寐;侍右姷矍趧诓坏,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yǎng)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yōu)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雖以征伐濟(jì)大業(yè),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jìn)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quán)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fù)前烈,身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