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記教案
一、教學(xué)目標
(一)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積累“病”、“業(yè)”文言常用實詞;學(xué)習(xí)“以”、“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景(影)”通假字。
(三)學(xué)習(xí)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來寫的。題目叫“病梅館記”。作者寫了他設(shè)置的醫(yī)治病梅的處所。為什么要設(shè)置這么個處所呢?因為梅病了。梅怎么會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寫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樣敘寫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從梅的產(chǎn)地寫到梅致病的原因、評梅的標準,寫到梅所受的摧殘,寫到療梅的決心,寫到療梅的措施以及療梅的愿望,包括療梅的計劃以及更遠的設(shè)想。全文分兩段。
第1段,寫梅之病態(tài)及病因。
(1)“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寫梅之產(chǎn),多而盛。
(2)“或曰……以求錢也”析梅致病的原因。
(3)“梅之欹……至此哉”嘆梅之病,廣而慘。
第2段,述療梅的意愿及方法。
(1)“予購三百盆……以貯之”談療梅的措施。
(2)“嗚呼……療梅也哉”表療梅的愿望。
2.再看它的寓意,即所“言”之“志”,是怎樣借梅談到人才問題以及造成人才問題的朝政的。
提示:按“梅”的段落、層次來看。
第1段第一層,點明產(chǎn)梅的地區(qū),數(shù)量多,長勢盛,暗示人才本來到處都有,而且才華四溢。這是全文敘、議的基礎(chǔ)。
第二層,用“曲、直”,“疏、密”,“欹、正”作鮮明對照,讀者從字里行間就能明了作者對這種評梅的觀點持什么態(tài)度!肮桃病,是先承認、后轉(zhuǎn)折的“退一步”的句式,重點在否定。然而有人卻偏偏以此為標準,這是少數(shù)人的癖見,當(dāng)然不能公開宣揚、擴大號召,用作衡量天下梅花的標準,也不能按此標準把天下梅花都弄成病態(tài)。梅花的病因在評梅的標準。文章巧妙地借用文人畫士的癖見,隱射統(tǒng)治者在使用人才問題上的標準,是壓抑、摧殘人才的根子。
第三層,梅花的曲直、疏密、欹正,是自然長成的,文人畫士用自己的癖見強使人改變梅花的自然形態(tài),這無疑是一種罪惡。聯(lián)系人才問題,不妨對有關(guān)句子作如下的理解:“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意味著摧殘剛正廉潔的,扶植奸佞邪惡的;“刪其密,夭其稚枝”,是壓抑廣大人才,束縛新生力量;“鋤其直,遏其生氣”,即迫害忠良耿直,遏制蓬勃朝氣。這里,作用一連用了六個動詞,生動形象地敘述了梅樹所受的摧殘,反映了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殘害。結(jié)局是“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個“皆”字揭出其受害之廣,一個“烈”字點明受害之慘,從而揭露了統(tǒng)治者扼殺人才的罪惡。
第2段第一層由“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承接上文“梅皆病”,進一步證實“文人畫士之禍之烈”。作者憤“文人畫士之禍”,哀梅之皆病,竟“泣之三日”,極寫其愛梅、知梅之情。于是下決心療救病梅,即下決心拯救被摧殘的人才,一個“誓”字表達了作者不可動搖的決心。梅的病,是文人畫士的癖見,經(jīng)“斫”、“刪”、“鋤”而成的,要它健康成長,必須“縱”、“順”、“解”以粉碎其禁錮,“悉埋于地”,還它以自然生長的自由,“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目標明確,時間具體!氨亍弊峙c上文“誓”相應(yīng),愈見其心之堅。這就反映了作者為拯救和培植一代人才所采取的措施!坝璞痉俏娜水嬍,甘受詬厲”兩句,更表明他不屑與殘害梅樹的“文人畫士”為伍,以及敢于蔑視腐惡勢力、不怕打擊、直陳時弊的昂揚氣魄。
第二層,僅僅一個“病梅館”能解救多少病梅呢?面對“梅皆病”的嚴酷現(xiàn)實,不禁深為感嘆,“嗚呼……”似乎顯示了作者力不從心的艱難處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仿佛又聽到作者熱切希望療治病梅的呼聲:“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一定要療救盡可能多的病梅,拯救和培植盡可能多的人才。盡管病梅無數(shù),個人能力有限,也并不氣餒,堅持要“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表達了要為解救普天下病梅而奮斗終身,要以畢生精力解除封建專制對人才的束縛、免除摧殘而奮斗的決心。
由此可見,文中梅是人才的化身,記的是梅,說的是人,議的是政。表面上句句講的是梅,沒有一處涉及到統(tǒng)治者用人取士,實際卻借文人畫士的癖見,影射統(tǒng)治者顛倒用人標準,迫害“正”、“直”,字字在揭露反動統(tǒng)治者束縛、摧殘與扼殺人才的罪行。
3.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設(shè)喻”跟本文的“托物言志”是否相同?
提示:先分開來看。
《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說明齊王由于“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王之蔽甚矣”這個道理之前,以鄒忌自己由于妻、妾、客的“私”、“畏”、“求”而受蔽打了個比方。用一般的比喻來說,是“甲像乙”!耙摇笔且患苄『芷匠5氖虑椋也灰欢ㄕ嬗衅涫,“甲”則是要說明的大道理!霸O(shè)喻”便總是以小喻大,用暗示講述道理、表明意見,比一般比喻用語更委婉、含蓄,更娓娓動聽,因而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本文則是句句寫梅,句句比人,而又處處在議政,將深刻的難以明言的道理寓于具體形象的論述之中。它以梅喻人,以文人畫士癖好病梅的“標準”以及“夭梅病梅”的事實,影射者統(tǒng)治顛倒黑白的用人“標準”和扼殺人才的罪行;它以作者決心頂著“詬厲”辟建病梅館的設(shè)想,表達努力解除封建束縛的愿望。如果也以一般比喻來說的話,那就有點像“以乙代甲”的借喻了。
因此,“設(shè)喻”和“托物言志”都像比喻。但“設(shè)喻”是以小喻大,先把要作比喻的物體(或事件)講清楚,再說出被比喻的物體(或事件),即所要講的主體,使聽者領(lǐng)悟、接受!巴形镅灾尽眲t往往只說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而把要講的抽象、深刻的道理隱含在里面,“志”在“物”中,寫的是“物”,說的是“志”,中心表達雖然比較曲折,但藝術(shù)力量強,能發(fā)人深思。
4.怎樣認識本文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所表現(xiàn)的思想,在當(dāng)時是有它的積極意義的。這還可聯(lián)系作者寫的“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那首詩來理解。另外,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學(xué)習(xí)時要有正確認識。
提示:作者深感環(huán)境的壓力因而追求個性解放,成了他詩、文的一種情調(diào),這在《病梅館記》和“九州生氣”中反映最為突出。
《病梅館記》強烈地譴責(zé)摧殘梅花的舉動,反映了他對于殘酷統(tǒng)治的憤慨和痛恨以及要求改革的迫切和苦心!熬胖萆鷼狻币辉娬f要使宇宙生氣勃勃,必須“不拘一格降人材”,每個人都意氣風(fēng)發(fā),自由地參預(yù)創(chuàng)造新的局面,高壓統(tǒng)治弄得“萬馬齊喑”是沒有好處的。作者認為梅之所以病,是因為斫正、鋤直;馬應(yīng)當(dāng)嘶叫,寂無嘶聲不是馬的本性。這些都是與束縛個性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抗的表現(xiàn)。
作者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日趨沒落、解體的時代。資產(chǎn)階級剛從封建主義的土壤中露出嫩芽,不僅軟弱,而且和封建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卻能表現(xiàn)出對清王朝腐朽統(tǒng)治的不滿和批評,要求改革,要求擺脫摧殘人性的專制淫威。不管是他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在客觀上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詛咒,對統(tǒng)治者的憎恨,對遭害者的同情;同時,反映了人們對突破封建專制主義桎梏的強烈要求,在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成長。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的進步,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積極意義。
但是,他身上不可避免地還保留著相當(dāng)濃厚的封建思想,還受著他所在階級的制約,在前進中遇到阻礙時就會流露出憂郁和悲觀的情緒。像本文一方面渴望人才成批地茁壯地成長,一方面又看不到人民群眾中的真正的人才,看不到真正能促使人才成長的力量,因而不能不發(fā)出“嗚呼”的嘆息,只能“窮予生之光陰”,一個人去孤軍作戰(zhàn)。其次是把摧殘人才的原因僅僅歸根于統(tǒng)治者顛倒了用人的標準,而不是否定整個社會制度。
5.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有的人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照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五個動賓短語,十分精當(dāng)。“養(yǎng)”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
說到“養(yǎng)”、“斫”、“刪”、“夭”、“鋤”、“遏”的后果時,“皆病”指出受害面的廣,“禍”和“烈”,總結(jié)了人才受害之慘。
作者怎樣解救人才呢?“縱之順之”,發(fā)展梅的自然天姿,順其天性;“毀其盆悉埋于地”,粉碎對梅的禁錮,讓它植根于大地;“解其棕縛”,使梅不受任何束縛,得到徹底解放;必使“復(fù)之全之”并“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恢復(fù)梅的蓬勃生機,保全梅的自然形態(tài),讓梅有個恢復(fù)、保全、生長、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他的行動,正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fù)”、“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的。
三、教學(xué)過程 設(shè)計
(一)要求學(xué)生借助閱讀“自讀提示”、“思考和練習(xí)”把握本文課外自讀的教學(xué)目的。
(二)要求學(xué)生熟練地運用自讀方法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歸納段意,理解寫作意圖和寫作特點。
(三)布置課外自讀作業(yè) ,要求學(xué)生獨立完成:
1.“思考和練習(xí)”(三題全做)。
2.熟讀課文。
3.補充練習(xí)。
(1)讀準字音,解釋含義:
鬻 斫 欹 景 癖
(2)在表內(nèi)填寫加點詞的釋義和用法。
序號
文言句
釋義
用法
1
以欹為美
2
以繩天下之梅
3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
4
皆病者,無完者
5
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
(3)寫出課文各段段意。
(4)改正下面句子翻譯的錯誤。
文言句: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句:能否給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又有更多的空閑田地,把大量貯存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時間來治療病梅。
(5)作者是怎樣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來表達文章的主題的?
(四)課外自讀作業(yè) 檢查評講
教師先分組檢查作業(yè) 完成情況,然后對疑難進行解答,對分散的知識進行歸納。
1.“思考和練習(xí)”。
第一題中第一小題:作者用三個“以……為……”的排比句式,提出評梅者的美丑標準,影射封建統(tǒng)治者選用人才的標準。作者用“曲”、“直”、“欹”和“正”、“疏”、“密”作鮮明對照,暗示對這顛倒是非的評梅標準持否定態(tài)度!肮桃病,本來是這樣,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先讓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下面逐步轉(zhuǎn)入作者要表達的與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奸險用心和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
第一題中第二小題:這幾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畫士”壓制、摧殘人才的陰險手段:“養(yǎng)其旁枝”形象地點出他們妄圖培植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其正”隱指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刪其密”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夭其稚枝”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其直”比喻忠貞之士受迫害;“遏其生氣”是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
第二題中文言常用虛詞“以”,在本文中有三種用法:
(1)作動詞用,用于“以……為……”這種形式。當(dāng)“以”相當(dāng)于“拿”、“用”用,可分為兩類:
①“以……為……”中“為”當(dāng)“作為”講,“為”后是名詞,可譯為“拿(用)……作為……”: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五年為期
②“以……為……”中“為”當(dāng)“是”講,“為”后面是形容詞,表示比較起來怎么樣,F(xiàn)代漢語仍沿用這種文言句式,如“以團結(jié)為重”,因此“以……為……”不需翻譯。例如:
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
(關(guān)于這種用法可參看呂叔湘著《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2)作介詞,相當(dāng)于“把”、“用”、“憑借”。例如: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時告鬻梅者(把)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憑借)
(4)作連詞,表示行為的目的,譯成“來”。例如: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第三題中文言常用實詞“病”,在本文中有如下意義:
(1)使動用法,解釋為“使……成為病態(tài)”,例如:
夭梅病梅
(2)作動詞,解釋為“有病態(tài)的”,例如:江浙之梅皆病
(3)作形容詞,解釋為“病殘的”、“病態(tài)的”,例如: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此外,還有如下幾種意義:
(1)作名詞。
解釋為“重病”、“病”,例如“君之病在腸胃
解釋為“缺點”,例如:人皆嗤吾困陋,吾不以為病
解釋為“恥辱”、“沒趣”,例如: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作形容詞,解釋為“困苦不堪”,例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小資料〗
(一)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近代的啟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xué)家。又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現(xiàn)在杭州市)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儒學(xué)的官僚家庭。少年時期即鄙薄時文制藝,愛好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和詩詞。38歲考取進士。前后在內(nèi)閣中書做了二十年無關(guān)輕重的下級官吏。后來借故辭職南歸。死的那一年在丹陽云陽書院擔(dān)任講席。
龔自珍具有比較進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對于后來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驅(qū)作用。他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他善于把詩歌作為武器,大膽地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危機、統(tǒng)治集團的專制和腐朽,熱情地歌頌理想和個性的解放,發(fā)出強烈的要求改革的聲音。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