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全案
兵車行●說 課
比較鑒賞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不同藝術風格,首先需要知人論文,即結合兩人不同的成長背景來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其次,要揣摩字句,展開想像與聯(lián)想,體味不同的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的別樣的意境美;最后,要注意作品中的用典,把握作品的藝術特色。“沉郁頓挫”是杜甫自評和詩評家公認的風格。“沉郁”是指其詩以精練的字句表現(xiàn)廣闊的意境,進而反映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和深沉蒼涼的感情;“頓挫”是指其詩語言、韻律曲折有力,平仄、疊詞等方法的獨特運用使其詩音節(jié)鏗鏘,憤激難抑!俺劣纛D挫”風格的完美體現(xiàn)使他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兵車行》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而這首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顯然已超出感嘆而變?yōu)樵箲。這是全詩的感情基調。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讀好這首詩。這首詩又是杜甫第一篇堪稱“詩史”的重要作品。詩意顯豁,師生朗讀數(shù)遍后即可大體理解。教學此篇應以內容理解和藝術欣賞為重點。
教學目標
1.仔細品味詩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詩怨憤的基調和沉郁的風格。
2.領會本詩的結構藝術和運用細節(jié)的技巧。
3.認識本詩所揭露的當時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社會現(xiàn)實。
4.反復誦讀,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內容理解與藝術欣賞。
●教學難點
內容理解與藝術欣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點撥下的自讀。
●教學用具
北京出版社XX年版《李杜詩學》中的《兵車行》插圖。朗誦錄音帶。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公元755年,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唐王朝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亂,頓時使得這個大帝國嘩啦啦如大廈傾,同時它毀了一個詩人的夢,杜甫經歷了這場戰(zhàn)亂,也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樣的痛苦生活經歷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杜甫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我們在初中時就讀過他的《石壕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兵車行》。
二、初步誦讀,感悟詩情
1.(在錄音朗誦的背景下講解)誦讀提示——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而這首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顯然已超出感嘆而變?yōu)樵箲,這是全詩的基調。必須始終把握住這個基調,才能讀好這首詩。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zhàn)士,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情,聲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調讀,最后兩句當用升調讀——這是本段的高潮點,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
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
以下直至結尾皆用“行人”口氣讀,但其中的抒情語字字都融合著詩人的感情,要跟敘事語區(qū)別開來。本段可分三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先敘事后抒情。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讀時當有怨而不傷之意,至“歸來頭白還戍邊”,怨情稍稍加重。讀后宜作一頓,為下文直抒胸臆作鋪墊。下文“邊庭”二句有怨有憤,為本段高潮點,應當讀得擲地有聲。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zhàn)爭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危害。用“君不聞”領起,是“行人”問“長者”,也是詩人訴諸讀者,感情十分強烈,有指控之意。最后兩句為第三層,這是“行人”為自己也為同伴們申訴委屈,讀時聲調放低些,寓怨憤于嗟嘆之中;讀完可作稍長停頓,如樂曲中的半終止,為轉換話題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