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1
[導學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 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 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 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侗囆小肥堑谝黄獮槿嗣窈艉暗慕茏鳎涗浟私y(tǒng) 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 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資料顯示屏]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政治詩人。關心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大計,在詩人 說來是一種不可阻止的、自覺的要求。詩,在杜甫的手里,不僅是抒發(fā)感情、摹寫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預時事、指責國政乃至評論軍事策略的手段。(《中國文學史》,中 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403頁)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 》)
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稹)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 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 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靶小笔菢非 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錄自《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上海辭 書出版社1519頁)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導語 設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 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見導語 設計)
二、簡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 解這首詩。
三、誦讀
1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2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3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 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伴L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熬灰姟睉刈x,“古來 ”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 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 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1章法嚴密。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 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 進。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xiàn)出來。
①重墨鋪染。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xiàn)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xiàn)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 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 灰 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 蕩!耙锲拮幼呦嗨汀,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 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 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江淹《別賦》說:“黯然傷魂者, 唯別而已矣!痹娙说闹啬伻,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 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 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包c行頻”是全詩 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 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 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 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 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兵車行》和李白《古風·其十九》兩首詩在藝術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閱讀
杜甫在長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使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 會,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日益鮮明。
結合《兵車行》的學習,研讀杜甫同時期寫的《前出塞》《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 懷五百字》等詩,體會杜詩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提示:《前出塞》寫天寶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 的開邊黷武。《麗 人行》作于天寶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 政的腐敗!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十月、十一月間。這年十月, 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唐玄宗 與楊貴妃正游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傳到長安,然 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 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貧富的懸殊。
設計C
閱讀訓練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2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 想感情。
3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 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xiàn)技巧:
[參考答案]
1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 ,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2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
3(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 了 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 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 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現(xiàn) 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1]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了解統(tǒng)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學習。
。ǘ﹥热葸x。号c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知識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忘c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ji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著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ㄋ模┓椒、手段:
1.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fā)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ㄒ唬⿲耄航榻B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于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后一說!顿Y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靶小保糯姼璧囊环N體裁。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ǘ⿲W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1.要求看閱讀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內容,準備老師的提問
2.提問
。1)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它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明確:它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窮兵黷武,為了和南詔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慘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離死別的畫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詩句來描述?
明確:詩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詩歌第一段
1.學生齊讀,正音“耶”、“干”,釋義“耶娘”、“妻子”、“干”。
“耶”通“爺”,父親。
“干”讀“gān”,沖。
“妻子”,妻子和子女。
2.問:“耶娘妻子”相送時為什么會“牽衣頓足攔道哭”?
明確: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離死別。
3.老師追問:這一點可以從后面的哪些詩句得到印證?
明確:“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4.問:“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句中的“不見”可否理解成咸陽橋特別衛(wèi)生、一塵不染呢?
明確:不對,應該說明了當時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親人之多,揚起的塵埃淹沒了咸陽橋。
5.要求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送別場面。
。ㄋ模┓治鲈姼璧诙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征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么?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tǒng)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ㄎ澹┓治鲈姼璧谌
1.讓學生齊讀后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于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F(xiàn)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轉變呢?——戰(zhàn)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U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蓮乃枷雰热莺退囆g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wèi)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后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F(xiàn)在讓我們聽著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郁怨憤的基調。
(放錄音)
板書設計:
兵 車 行
杜 甫
1 送別場面——
2 征夫控訴—— 天怒人怨 —— “行人但云點行貧”、“武皇開邊意未已”
3 悲慘生活——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了解統(tǒng)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學習。
。ǘ﹥热葸x。号c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知識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ㄈ┻^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忘c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ji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著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fā)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ㄒ唬⿲耄航榻B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于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后一說!顿Y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ǘ⿲W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1.要求看閱讀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內容,準備老師的提問
2.提問
。1)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它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明確:它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窮兵黷武,為了和南詔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慘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離死別的畫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詩句來描述?
明確:詩歌的第一段
。ㄈ┓治鲈姼璧谝欢
1.學生齊讀,正音“耶”、“干”,釋義“耶娘”、“妻子”、“干”。
“耶”通“爺”,父親。
“干”讀“gān”,沖。
“妻子”,妻子和子女。
2.問:“耶娘妻子”相送時為什么會“牽衣頓足攔道哭”?
明確: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離死別。
3.老師追問:這一點可以從后面的哪些詩句得到印證?
明確:“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4.問:“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句中的“不見”可否理解成咸陽橋特別衛(wèi)生、一塵不染呢?
明確:不對,應該說明了當時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親人之多,揚起的塵埃淹沒了咸陽橋。
5.要求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送別場面。
。ㄋ模┓治鲈姼璧诙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征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么?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tǒng)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后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于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F(xiàn)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轉變呢?——戰(zhàn)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U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蓮乃枷雰热莺退囆g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wèi)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后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ㄆ撸┬〗Y: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F(xiàn)在讓我們聽著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郁怨憤的基調。
(放錄音)
板書設計:
兵 車 行
杜 甫
1 送別場面——
2 征夫控訴—— 天怒人怨 —— “行人但云點行貧”、“武皇開邊意未已”
3 悲慘生活——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4
導學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 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侗囆小肥堑谝黄獮槿嗣窈艉暗慕茏鳎涗浟私y(tǒng)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圪Y料顯示屏]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政治詩人。關心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大計,在詩人說來是一種不可阻止的、自覺的要求。詩,在杜甫的手里,不僅是抒發(fā)感情、摹寫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預時事、指責國政乃至評論軍事策略的手段。(《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403頁)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 》)
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稹)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梗改钙拮铀椭,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錄自《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上海辭書出版社1519頁)
。劢虒W設計ABC]
設計A
導語 設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見導語 設計)
二、簡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 "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章法嚴密。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xiàn)出來。
、僦啬伻。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xiàn)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xiàn)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江淹《別賦》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凵朴每谡Z。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兵車行》和李白《古風·其十九》兩首詩在藝術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閱讀
杜甫在長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使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日益鮮明。
結合《兵車行》的學習,研讀杜甫同時期寫的《前出塞》《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詩,體會杜詩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提示:《前出塞》寫天寶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尔惾诵小纷饔谔鞂毷d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十月、十一月間。這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正游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傳到長安,然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貧富的懸殊。
設計C
閱讀訓練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xiàn)技巧:
。蹍⒖即鸢福
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
(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 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兵車行》教案2
一、課文悟讀
一切優(yōu)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兵車行》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從課文的注釋看,詩人的描述是有事實基礎的,但詩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幾件歷史事實,而是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東西。詩中借役夫之口道出"點行頻",也就是說不是一時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經歷的事,否則,"二百州千村萬落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廣闊圖景就反映不出來。連年戰(zhàn)爭、連年征兵,用兵時間之長,服役地域之廣,盡由"行人"口中道出,這便是詩人的藝術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窮兵黷武,開邊不已的擴張戰(zhàn)爭,給國家、人民(包括少數(shù)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強烈地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其一。其二,在藝術概括的反映中,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純客觀地轉述見聞。詩人對所述事件的態(tài)度、感情也不是通過他直接出面議論或抒情來表現(xiàn)的,而是通過下列幾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是表現(xiàn)在對事件、人物和場景的選擇和描述上,如詩的開頭不是歡樂的出征,而是凄慘的訣別;二是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語語辛酸,字字血淚,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結構安排及句式節(jié)奏的處理上,強調突出某些內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如詩中有些內容的前后呼應,五言七言的交錯運用,都是為渲染戰(zhàn)爭造成的災難,強調突出役夫們的怨恨激憤。所以說詩人飽含深情地敘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詩人的深情,鮮明而強烈地顯示了詩人對窮兵黷武政策的譴責和抨擊,表現(xiàn)了對人民群眾的深深同情和關切。
二、亮點探究
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車行》),"卻看妻子愁何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為杜甫的詩,同有"妻子"之語,意思是否一樣呢?
探究學習:在古漢語中,"妻子"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指老婆和兒女,"子"讀重音;現(xiàn)代漢語中,"妻子"專指配偶,"子"讀輕聲。在《兵車行》中,確實可解釋為老婆和兒女;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妻子"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即單取"妻"之義,因杜甫的"子"其時年紀尚小,尚不知"愁"。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歲,可是他的兒子年齡卻小。上元二年(76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備古今語言文字知識是必要的,但按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2.第一段"慘別"撼人心魄,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探究學習:詩一開頭,一個"走"字寫出了"行人"被驅趕著上路,更寫出了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而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竟成永別的心情。多少人被征發(fā),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只寫了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多么具體而又形象。這個"不見",更"見"得"行人"之眾多,送行者之眾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詩人從視覺轉而寫到聽覺,巧妙地運用了動詞:牽(衣)、頓(足)、攔(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不義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懸念,抓住瀆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詩中幾個數(shù)詞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shù)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墒恰侗囆小分械膸讉數(shù)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十五四十",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shù)詞并非實指,是略數(shù),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聘想像,從眼前聯(lián)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4.《兵車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探究學習:先說一下"行"。"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chuàng)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jié)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了"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此外,詩人還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詩的最后還采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給詩增添了感染力。
5.《兵車行》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探究學習:《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閩,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6.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探究學習: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常",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三、選題設計
1.讀《兵車行》,深刻思考:杜甫為什么被后人尊為"詩圣"?
研究方法:
(1)讀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到京就選,"舉進士不第,困于長安"。求官失敗,父親又死,家庭困難到"衣不蓋體,嘗寄食于人"的境地。
(2)讀史了解時代背景: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tǒng)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xiàn)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
(3)杜甫思想心態(tài)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xiàn)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xiàn)實主義起點。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語錄摘編:《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手,持中;中,正也。"可見"史"是一種執(zhí)筆記事而中正不阿的人。
2.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研究方法: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xiàn)語言急促。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杜甫詩五首》教案1
一、課文悟讀
《客至》
《客至》之所以寫得這么歡快無比,是因為"喜崔明府相過"。所以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見只有白鷗。于是頷聯(lián)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lián)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系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lián)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后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寫于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fā)特別融和。首聯(lián)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危獨"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亂世中的凄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xiàn)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lián)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涌大江流",不僅展現(xiàn)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閣夜》
《閣夜》作于一個大雪初霽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閣的詩人,寒宵輾轉,從霜雪之夜的所見所聞,聯(lián)想到了國家的動亂、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貧病飄零,于是寫下了此詩。詩中星河的搖動暗寓著社會的動蕩。在這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詩人回家無期,鄉(xiāng)書不至,不勝"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寬解之詞。這種看似輕松的自慰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痛與憂憤。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zhàn)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二、亮點探究
1.《客至》尾聯(lián)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
探究學習: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fā)現(xiàn)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zhèn)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2.《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探究學習: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對此有多家點評。黃叔燦《唐詩箴注》云:"此詠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讀杜札記》云:,"琵琶胡語,怨恨誰論?亦隱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詩言志》云:"此第三首,則專詠明妃之事,無一字及于己懷,乃吾正謂此為少陵自詠己懷,非詠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載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寫怨恨二字,乃所以寫明妃,即所以寫己懷也。"
3.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選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學習: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xiàn)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lián)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后兩聯(lián),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因此弘歷在《唐宋詩醇》中忍不住贊嘆:"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坡,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
4.對于《閣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20世紀40年代出版)說:"杜老之詩,隨處關系國事民生,雖,在極小的題目,也能發(fā)出極大的感慨來,詩人多感,杜老尤甚。讀了此等詩,覺得無病的呻吟,未免多費筆墨啊!"對這個評價你如何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樣的評價雖然新穎,但有失偏頗。只要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會明白,這是歷經磨難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發(fā)出的感慨,決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5.對于《登岳陽樓》中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喻守真在其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這樣評論:"詩人寫景狀物,往往喜歡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牽強失真的地方。本詩頷聯(lián)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講,洞庭湖四周均為楚地,那(哪)能說是與吳分界之處。乾坤日夜浮,倘用來詠大海,那還相當,若詠洞庭,未免不稱。后人雖加以曲解,究與事理未當。"你怎樣看待他的評價?說說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種評價未免太"現(xiàn)實主義"了,若都要與事理相當,那么文學作品就不能有夸張,就不能有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等極富渲染力的詩句了。事實上,凡是能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像的,就應該是好的夸張。同時,從閱讀時間上說,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能流傳到今天并且仍然膾炙人口的,就證明它是名句,說明它的夸張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進行比較,明代胡應鱗認為杜甫的骨力超過李白,于龍友則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那么你的看法呢?還有人將王維《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拿來和他們兩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樣呢?請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究學習: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簡單地以孰優(yōu)孰劣來評判。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郁,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tài)感。杜詩此聯(lián)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lián)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所以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王維的詩則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由于他精通美術和音樂,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朦朧含蓄之美,充滿了嫻靜、恬淡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清新秀美,讓人遐思不盡。與杜甫的沉郁蒼雄、李白的飄逸豪放又不一樣。他們各顯其美,在唐詩這個絢麗多彩的百花園中各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爭奇斗艷,煥發(fā)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活力。
三、選題設計
1.杜甫與李白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杜甫和李白兩人的作品來比較他們的不同詩風,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對他們兩人不同詩風的評價,增進或調整自己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杜甫全集》。
(2)《李白全集》。
(3)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4)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5)燕白《簡論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
(6)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7)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
(8)《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9)《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0)《唐詩選注》,北京出版社。
(11)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
(12)《唐詩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3)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江蘇古藉出版社。
(14)清代洪邁《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2.杜甫與李白的交往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兩人寫給對方或懷念對方的詩歌以及后人的評論史料,具體了解兩位唐代詩壇泰斗的深厚情誼。
參讀書目:
杜甫談及李白詩篇共有15首,主要有:《贈李白(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夢李白(二首)》《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等。
李白言及杜甫的詩有4首,但可信的有二:《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其他:
(1)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2)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3)《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4)《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5)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杜甫流浪蹤跡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杜甫本人的詩歌以及后人的研究史料,具體了解杜甫始于安史之亂的離亂不安而后一路流浪直至病死在漂泊途中的船上的苦難歷程。
4.王昭君出塞原因探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不同的史書及文學作品,了解王昭君出塞的不同說法,并作出自己較合理的判斷。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5
上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兵車行》。早上要大家預習了,現(xiàn)在提問,哪位同學能簡要地介紹一下杜甫?
生甲: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和李白齊名。初中時期我們學了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還有〈春望〉。
師:還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石豪吏》,等等。你能把你說的兩首詩中的名句背下來嗎?
生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師:背得很好。ü恼疲┠奈煌瑢W說說,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乙:《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
師: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于隋唐時期,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肪褪且皇灼哐月稍。律詩的一半叫“絕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shù)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生丙:律詩和古體詩,除了形式不同,內容上有沒有不同呢?
師:這倒是個問題。我想主要還是形式的不同吧,一個“體”字,就表明了這一點。至于內容嘛,律詩側重于寫景,古體詩側重于敘事——這是我的看法。我們今天學習的《兵車行》,就是一首古體詩,它就是側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生丁:它講的是唐王朝窮兵黷武,強征士兵上前線的故事。
師: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請你按照我的提示,把你剛才的答案補充一下。
生丁: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師:補充得很好,言簡意賅。我再補充一句,就是唐王朝和吐蕃作戰(zhàn)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請同學們把描寫這一凄慘景象的第一段齊讀一遍。
師:讀的語速要慢一點,感情沉郁,節(jié)奏抑揚頓挫,要把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體現(xiàn)出來。請同學們聽我讀:車轔轔......
師: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怎樣理解,哪位同學能說說?
生戊:杜甫的詩寫得好,無人能比,所以稱他是詩中的“圣人”。
師:就像孔子是“文圣”,關羽是“武圣”,杜甫也就是“詩圣”,對嗎?
生戊:可能是吧,我是猜的。
師:猜得很好,我以前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猜錯了。后人稱他為“詩圣”,并不是單指他的詩寫得好,而是指他的詩秉承了圣人之道。
生戊:圣人之道就是孔孟之道嗎?
師:對,聰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仁”字,孟子又進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張。孟子有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卑选懊瘛狈旁谑孜,是一種民本主義的理想。杜甫作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對于唐王朝發(fā)動的對外戰(zhàn)爭,沒有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歌功頌德,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為民請命”,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本主義思想。
生甲:尊崇孔孟之道的詩人很多,為什么單單他被稱為“詩圣”呢?
師:首先當然是因為他的影響最大,是詩壇的領袖人物;其次嘛,他的一生都堅守孔孟之道,雖九死而猶不悔。不像其他詩人,一遇到挫折就消極避世,棄儒從道了。李白就是個典型,大家看看李白的經歷,就知道了。李白被后人稱作什么?
生丙:“詩仙”,李白自稱“謫仙人”。
師:是啊?墒侵挥械兰也庞猩裣芍f,大家說對嗎?
生丙:可他的詩的確是有一股“仙氣”啊。
師:那是他的風格,豪放飄逸。但這種風格的形成又與他的思想有關,李白的思想很雜,不像杜甫那么單純。
師:我們接著學習第二段,請同學們把第二段齊讀一遍,注意讀出杜甫的風格來。
師:有一個“行”字,是多音字,在詩歌中已經出現(xiàn)了三次。標題中大家讀“xing”,“行人”讀“xing”,“點行頻”也讀“xing”,正確嗎?
生己:標題讀“xing”,可以肯定,因為《琵琶行》也讀“xing”,它是一種詩歌體裁!靶腥恕弊x“xing”也沒有問題,就是“點行”不知道該怎么讀。
師: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意義。點行,是“按戶籍名冊強征服役”的意思,與軍隊有關。以前我們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老師講到魯智深是“行伍”出生,“行伍”就讀“hang”。所以“點行頻”應該讀“hang”,大家明白了嗎?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舊上海有一家店鋪開張,招牌上只有三個字,“行行行”,來恭賀的商界朋友不知道該怎么念,大家說怎么念啊?
生庚:xing(形) xing(性) hang
師:對,非常聰明!——是從書上看來的吧?大家只要經常讀書,廣泛涉獵,就會碰到許多這樣的好故事。
生乙:老師,“去時里正與裹頭”,里正為什么要給他們裹頭?送行時還有他們的父母,為什么要里正給他們裹頭呢?
師:問得好!我想,這可能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就像今天農村的孩子參軍,鄉(xiāng)長給他們帶大紅花一樣,還要敲鑼打鼓歡送呢。書上說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只有十五歲,自己不會裹頭;書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叭r里正與裹頭”,實際上以樂景寫哀,讀起來更為傷感。
師:請同學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杜甫為什么又被稱為“詩史”?
生辛:杜甫的許多詩反映的是歷史,所以被稱為“詩史”。
師:有道理。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壬:杜甫的詩不是反映歷史,而是反映現(xiàn)實。李白是浪漫主義,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
師:好,更確切了。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辛:就這首詩,涉及到了“武皇”,“漢家”,不是歷史嗎?
師:對,是歷史?刹豢梢赃@樣說,作者是拿歷史來觀照現(xiàn)實,強調悲劇的延續(xù)性?好,繼續(xù)討論。
生丙:杜甫的詩不但反映現(xiàn)實,而且立足于社會的底層,反映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老百姓慘痛的現(xiàn)實。
師:好,更深刻了!作者是怎樣思考這一現(xiàn)實的?
生丙:作者分析了造成老百姓苦難的原因,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
師: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
生丙:“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句詩點明了老百姓苦難的原因。對戰(zhàn)爭的厭惡,體現(xiàn)在第三段。
師:第三段,哪句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戊: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師:是啊,一級恐怖。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這采用的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
生戊:夸張?
師:想一想《孔雀東南飛》的結尾?
生戊:是浪漫主義的手法?
師:對!但兩者又有區(qū)別:《孔雀東南飛》的結尾是一條光明的尾巴,而《兵車行》是一條黑暗的尾巴。
生庚:“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一句好象是名句。
師:是啊,不但是名句,而且是千古名句。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F(xiàn)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轉變呢?——戰(zhàn)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好死不如賴活著。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師:請同學們把全詩齊讀一遍。下課!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高中語文《兵車行》。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一的時候曾經學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石壕吏》中的詩句。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 回顧作者
杜甫的生平這里不介紹了,作為高三的學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們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頓挫的詩風。既然杜甫被稱作詩圣,其詩被成為詩史,則我們需要讀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tǒng)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xiàn)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敬藭r教師板書或用課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態(tài)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xiàn)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xiàn)實主義起點。
三、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教師繼續(xù)播放課件,若條件不夠就口述讓學生做筆記,少量板書】
1、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詩人把這個歷史鏡頭捕捉到自己的詩中來,不過是拿它作為一出社會悲劇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圖是揭露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因此,緊接著這個序幕,就通過“行人”答問逐層深入地展示這出悲劇的內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說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千百萬戰(zhàn)士戰(zhàn)死沙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是說全國農村生產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逼索租稅。這種藝術概括方式的基本點是,由點到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
這首詩的意義還不止于此,更為重要的是,它表現(xiàn)了詩人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堅定立場。“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zhàn)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zhàn)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寫道:“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鞠旅媸莗pt示例】
【ppt示例略】
2、文章的藝術特色
《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四、課件展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不幸。朝廷打了敗仗,就大舉征兵。百姓沒有肯應征的,朝廷就到處抓兵,類似現(xiàn)在電影里的抓壯丁。于是就出現(xiàn)了百姓生死離別的情景。本文記敘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
五、賞析課文
歌行體的詩歌長于敘事,本文主要記敘了親人送別征夫和征夫對詩人的傾訴!緦W生讀全詩,讀全詩之前告之如下內容】
第一段(“車轔轔~~干云霄”),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
第二段(“道旁~~犬與雞”),“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
第三段(“長者~~聲啾啾”),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
1、【學生自讀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送別場景。】
車馬聲: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訴諸聽覺
弓箭在腰:從視覺角度,說明隊伍整裝待發(fā),就要被押送前線。
“爺娘妻子走相送”,他們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壯年勞力,家里的頂梁柱。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都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沉重的打擊,所以都扶老攜幼,奔走相送。我們可以想象征夫的爺娘妻孩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呼喊尋找自己親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詩歌鑒賞注意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副詞),親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線,所以家人們追奔呼號,去做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寄寓了詩人濃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沒有明說,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就形象地概括了。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遮沒了,不難想象當時的人有多少。不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時“牽衣頓足攔道哭”,這一句動詞用得好,連用四個動作。這些動作是誰發(fā)出的?“牽”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牽著即將離開的父親的衣服,哭叫著舍不得分開。父母妻子不忍心親人離開,但又不得不讓親人離開,又怕親人一旦離開就成永別。一連串的動作最后落到一個“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別畫面,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無奈的動作神態(tài)刻畫得細膩入微。千萬人的哭聲直沖云天,震耳欲聾。塵土飛揚、哭聲震天都說明受害家庭多,這真是一個社會悲劇。
2、在詩人筆下,車輪滾滾,戰(zhàn)馬嘶鳴,塵土飛揚,哭聲沖天、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令人觸目驚心。那這出人間悲劇的制造者是誰?——最高統(tǒng)治者,皇上。作者通過行人之口說出“行人但云點行頻”,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的社會根源。
證據(jù)何在?【
學生讀第二部分】“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漢武帝嗎?暗喻唐玄宗。以漢喻唐,是唐代詩人慣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長恨歌》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事,卻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做開頭。杜甫在這里雖用暗喻,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他不怕殺頭為百姓說話這一點值得人敬佩。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數(shù)詞用得好。“十五”、“四十”說明服役時間長。“去時里正與裹頭”,古代新兵入伍須裝束整齊,用頭巾裹頭,象征行成人之禮。征夫們“歸來頭白還戍邊”,“還”,副詞用得好,人過四十,頭發(fā)漸白,剛從前線回來,不料又被派去戍邊。這兩句還是說征夫無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寶年間,明皇昏庸,戰(zhàn)事不斷,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線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頭發(fā)班白的老人都被征發(fā)服役。
傷財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漢家”也影射唐朝。“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犁鋤,禾生隴畝無東西。”可以想象,連年征戰(zhàn),男丁都上戰(zhàn)場了,沒有勞動力,千村萬落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生產凋敝。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士兵稱自己為犬與雞,在哪種情況下,人會把自己不當人看?重壓之下。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長期受到統(tǒng)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終于說出來。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關西卒未休,大量的壯丁被征發(fā),正是由于上文“武皇開邊意未已”造成的。“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照應著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所以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前后照應。
這四句話,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從抓兵和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給百姓帶來了雙重災難。
其實,戰(zhàn)爭的結果比戰(zhàn)爭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蕪、生產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帶給人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找出由于戰(zhàn)亂,人們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是很嚴重的,而詩人卻感嘆: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卻只能命喪沙場。由于連年戰(zhàn)爭,導致男子大量死亡,在這一條件下,人們一反常態(tài),而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變了。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3、詩歌結尾,詩人用“君不見”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描繪了青海古戰(zhàn)場的情景。
【找同學描繪】
“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白骨遍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這種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煩冤舊鬼哭”——互文。
結尾陰森的鬼哭和開頭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鮮明的對照,這都是皇帝開邊未已造成的惡果。人們的思緒從咸陽橋頭帶到了青海戰(zhàn)場,我們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戰(zhàn)場戰(zhàn)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陽橋頭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陽橋頭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將是青海戰(zhàn)場的“新鬼”。
至此,詩人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六、結束語
詩圣杜甫的《兵車行》,伴隨著隆隆兵車,嘶嘶戰(zhàn)馬,駛過了十幾個世紀,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畫廊上,矛頭直指窮兵黷武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對歷史最透徹的拷問。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7
一、學法指導
《兵車行》屬于歌行體,歌行體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本詩敘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頻繁進攻失敗后,為補充兵力而進行征兵的場面,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現(xiàn)實,這是全詩的基調。學習《兵車行》,必須把握住這個基調,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重點體會詩人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和“窮年嘆黎元”的赤誠情懷。
二、閱讀導航
。ㄒ唬┱w感知
1、“君不聞”以下四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
明確: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把視線從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千村萬落,沃野千里,變成田園荒蕪,滿目凋敝。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見聞,聯(lián)想到全國的景象,由一點推及到普遍,既擴大了詩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現(xiàn)的廣度。
2、結尾寫古戰(zhàn)場有什么含義?
明確: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有天怒人怨之意。“君不聞”與“君不見”相照應,這些都是“開邊意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3、詩中幾個數(shù)詞有何作用?
明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shù)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墒恰侗囆小分械膸讉數(shù)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笆濉薄八氖保@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shù)詞并非實指,是略數(shù),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
。ǘ┮牲c探究
1、試分析“走”“牽”“頓”“攔”“哭”這些動詞中所蘊涵的感情
明確:一個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這不啻一個家庭的塌天大禍,剩下的老弱幼婦怎不奔走相送呢?親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屬們奔走呼號去作一剎那的生離死別,何等倉促悲憤。這幾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致入微,給讀者以觸目驚心的感覺。
2、前人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本詩的警策句是哪句?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的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顯示了人民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
3、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
明確: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庇^念的被扭曲,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縱然“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心靈受傷之深,同時也有力地表達了對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政策的憤激和控訴。
三、能力生成
1、下列加點詞語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兵車行(xíng) 聲啾(jiū)啾 邊庭(tíng)
b、車轔(lín)轔 生荊杞(qǐ) 戍(shù)邊
c、干(gān)云霄 生男惡(wù) 村落(luò)
d、馬蕭(xiāo)蕭 急索(suǒ)租 隴(lǒng)畝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句是( )
a、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b、耶娘妻子走相送
c、塵埃不見咸陽橋
d、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3、對下列詩句用修辭手法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人弓箭各在腰──“弓箭”不專指弓箭,這里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代武器。
b、塵埃不見咸陽橋──車馬揚起的灰塵,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用了夸張的手法。
c、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原指漢武帝,這里借指唐玄宗。
d、被驅不異犬與雞──“犬與雞”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代役夫。
4、對下列詩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人但云行頻”,“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
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句中,“漢家”是影射唐朝,“山東”即現(xiàn)在的山東省。
c、“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句是說壯丁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
d、“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句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逼索租稅。
四、拓展練習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深度和表現(xiàn)技巧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下比較。
參考答案
能力生成:1、b2、c3、d4、b
拓展練習:(1)杜甫的詩通過征夫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8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誦讀教學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大多數(shù)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試著用誦讀貫穿整節(jié)課堂。對于我自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我在導入部分簡述了杜甫在長安十年的生活概況,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用時約三分鐘,F(xiàn)在覺得,這樣安排雖然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因政治失意、生活窮困在詩歌風格上引起的顯著變化,但卻剝奪了學生首讀本詩的時間。
接下來安排的是誦讀環(huán)節(jié),在誦讀中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作者蘊含于其中的感情。具體有以下幾個小環(huán)節(jié):
1、教師范讀。(我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是比較滿意的。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使學生融入詩歌的情境中,并激發(fā)學生的誦讀欲望。)
2、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我投影顯示文中的重點字詞。(投影顯示重點字詞時,我只挑選了課本上沒有注釋的一些字詞,F(xiàn)在覺得,即使是課下注釋中出現(xiàn)的字詞,也應該把它再列到投影中,以便讓學生加深印象,重點記憶)
3、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場面,體會出征的人和送行的人的心情,然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jù)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shù)闹笇,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保ㄔ谡b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于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有幾個學生在笑。出現(xiàn)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有幾個:(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在壓抑自己誦讀熱情的同時又嘲笑著他人的誦讀。(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后部分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于前面環(huán)節(jié)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huán)節(jié)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匯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托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jié)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兵車行》這節(jié)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比如首段中所寫的“車轔轔,馬蕭蕭”,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疊音詞運用的妙處,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盃恳隆薄邦D足”“攔道”“哭”這連續(xù)四個動作蘊含了怎樣復雜的情感!叭r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戊邊”,體味“頭白”與“還”中所蘊含的蒼涼、悲憤。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fā)言
應該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縣官”一詞,正確的解釋應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黃河西面駐防;“營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農民墾荒以取得軍隊的給養(yǎng)或稅糧。
文中有些地方應讓學生主動思考發(fā)言,不能由教師代為講解,比如:“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詩中末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原是由我啟發(fā)學生想象那幅悲慘的畫面,現(xiàn)在我覺得這點應該由學生主動思考,并品味凝煉的文字中濃縮的情感。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9
導學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 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侗囆小肥堑谝黄獮槿嗣窈艉暗慕茏鳎涗浟私y(tǒng)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圪Y料顯示屏]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政治詩人。關心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大計,在詩人說來是一種不可阻止的、自覺的要求。詩,在杜甫的手里,不僅是抒發(fā)感情、摹寫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預時事、指責國政乃至評論軍事策略的手段。(《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403頁)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 》)
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稹)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錄自《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上海辭書出版社1519頁)
。劢虒W設計ABC]
設計A
導語 設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見導語 設計)
二、簡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 "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章法嚴密。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xiàn)出來。
、僦啬伻。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xiàn)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xiàn)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江淹《別賦》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凵朴每谡Z。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兵車行》和李白《古風·其十九》兩首詩在藝術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閱讀
杜甫在長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使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日益鮮明。
結合《兵車行》的學習,研讀杜甫同時期寫的《前出塞》《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詩,體會杜詩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提示:《前出塞》寫天寶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尔惾诵小纷饔谔鞂毷d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十月、十一月間。這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正游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傳到長安,然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貧富的懸殊。
設計C
閱讀訓練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xiàn)技巧:
[參考答案]
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
(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 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兵車行》教案2
一、課文悟讀
一切優(yōu)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兵車行》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從課文的注釋看,詩人的描述是有事實基礎的,但詩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幾件歷史事實,而是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東西。詩中借役夫之口道出"點行頻",也就是說不是一時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經歷的事,否則,"二百州千村萬落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廣闊圖景就反映不出來。連年戰(zhàn)爭、連年征兵,用兵時間之長,服役地域之廣,盡由"行人"口中道出,這便是詩人的藝術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窮兵黷武,開邊不已的擴張戰(zhàn)爭,給國家、人民(包括少數(shù)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強烈地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其一。其二,在藝術概括的反映中,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純客觀地轉述見聞。詩人對所述事件的態(tài)度、感情也不是通過他直接出面議論或抒情來表現(xiàn)的,而是通過下列幾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是表現(xiàn)在對事件、人物和場景的選擇和描述上,如詩的開頭不是歡樂的出征,而是凄慘的訣別;二是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語語辛酸,字字血淚,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結構安排及句式節(jié)奏的處理上,強調突出某些內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如詩中有些內容的前后呼應,五言七言的交錯運用,都是為渲染戰(zhàn)爭造成的災難,強調突出役夫們的怨恨激憤。所以說詩人飽含深情地敘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詩人的深情,鮮明而強烈地顯示了詩人對窮兵黷武政策的譴責和抨擊,表現(xiàn)了對人民群眾的深深同情和關切。
二、亮點探究
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車行》),"卻看妻子愁何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為杜甫的詩,同有"妻子"之語,意思是否一樣呢?
探究學習:在古漢語中,"妻子"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指老婆和兒女,"子"讀重音;現(xiàn)代漢語中,"妻子"專指配偶,"子"讀輕聲。在《兵車行》中,確實可解釋為老婆和兒女;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妻子"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即單取"妻"之義,因杜甫的"子"其時年紀尚小,尚不知"愁"。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歲,可是他的兒子年齡卻小。上元二年(76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備古今語言文字知識是必要的,但按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2.第一段"慘別"撼人心魄,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探究學習:詩一開頭,一個"走"字寫出了"行人"被驅趕著上路,更寫出了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而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竟成永別的心情。多少人被征發(fā),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只寫了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多么具體而又形象。這個"不見",更"見"得"行人"之眾多,送行者之眾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詩人從視覺轉而寫到聽覺,巧妙地運用了動詞:牽(衣)、頓(足)、攔(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不義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懸念,抓住瀆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詩中幾個數(shù)詞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shù)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可是《兵車行》中的幾個數(shù)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十五四十",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shù)詞并非實指,是略數(shù),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聘想像,從眼前聯(lián)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4.《兵車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探究學習:先說一下"行"。"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chuàng)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jié)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了"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此外,詩人還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詩的最后還采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給詩增添了感染力。
5.《兵車行》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探究學習:《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閩,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6.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探究學習: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常",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三、選題設計
1.讀《兵車行》,深刻思考:杜甫為什么被后人尊為"詩圣"?
研究方法:
(1)讀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到京就選,"舉進士不第,困于長安"。求官失敗,父親又死,家庭困難到"衣不蓋體,嘗寄食于人"的境地。
(2)讀史了解時代背景: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tǒng)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xiàn)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
(3)杜甫思想心態(tài)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xiàn)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xiàn)實主義起點。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語錄摘編:《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手,持中;中,正也。"可見"史"是一種執(zhí)筆記事而中正不阿的人。
2.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研究方法: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xiàn)語言急促。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杜甫詩五首》教案1
一、課文悟讀
《客至》
《客至》之所以寫得這么歡快無比,是因為"喜崔明府相過"。所以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見只有白鷗。于是頷聯(lián)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lián)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系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lián)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后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寫于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fā)特別融和。首聯(lián)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危獨"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亂世中的凄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xiàn)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lián)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涌大江流",不僅展現(xiàn)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閣夜》
《閣夜》作于一個大雪初霽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閣的詩人,寒宵輾轉,從霜雪之夜的所見所聞,聯(lián)想到了國家的動亂、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貧病飄零,于是寫下了此詩。詩中星河的搖動暗寓著社會的動蕩。在這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詩人回家無期,鄉(xiāng)書不至,不勝"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寬解之詞。這種看似輕松的自慰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痛與憂憤。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蛇@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zhàn)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二、亮點探究
1.《客至》尾聯(lián)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
探究學習: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fā)現(xiàn)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zhèn)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2.《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探究學習: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對此有多家點評。黃叔燦《唐詩箴注》云:"此詠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讀杜札記》云:,"琵琶胡語,怨恨誰論?亦隱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詩言志》云:"此第三首,則專詠明妃之事,無一字及于己懷,乃吾正謂此為少陵自詠己懷,非詠明妃!蛎麇Т嗽购,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載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寫怨恨二字,乃所以寫明妃,即所以寫己懷也。"
3.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選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學習: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xiàn)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lián)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后兩聯(lián),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因此弘歷在《唐宋詩醇》中忍不住贊嘆:"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坡,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
4.對于《閣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20世紀40年代出版)說:"杜老之詩,隨處關系國事民生,雖,在極小的題目,也能發(fā)出極大的感慨來,詩人多感,杜老尤甚。讀了此等詩,覺得無病的呻吟,未免多費筆墨啊!"對這個評價你如何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樣的評價雖然新穎,但有失偏頗。只要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會明白,這是歷經磨難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發(fā)出的感慨,決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5.對于《登岳陽樓》中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喻守真在其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這樣評論:"詩人寫景狀物,往往喜歡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牽強失真的地方。本詩頷聯(lián)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講,洞庭湖四周均為楚地,那(哪)能說是與吳分界之處。乾坤日夜浮,倘用來詠大海,那還相當,若詠洞庭,未免不稱。后人雖加以曲解,究與事理未當。"你怎樣看待他的評價?說說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種評價未免太"現(xiàn)實主義"了,若都要與事理相當,那么文學作品就不能有夸張,就不能有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等極富渲染力的詩句了。事實上,凡是能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像的,就應該是好的夸張。同時,從閱讀時間上說,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能流傳到今天并且仍然膾炙人口的,就證明它是名句,說明它的夸張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進行比較,明代胡應鱗認為杜甫的骨力超過李白,于龍友則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那么你的看法呢?還有人將王維《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拿來和他們兩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樣呢?請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究學習: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簡單地以孰優(yōu)孰劣來評判。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郁,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tài)感。杜詩此聯(lián)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lián)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所以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王維的詩則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由于他精通美術和音樂,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朦朧含蓄之美,充滿了嫻靜、恬淡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清新秀美,讓人遐思不盡。與杜甫的沉郁蒼雄、李白的飄逸豪放又不一樣。他們各顯其美,在唐詩這個絢麗多彩的百花園中各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爭奇斗艷,煥發(fā)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活力。
三、選題設計
1.杜甫與李白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杜甫和李白兩人的作品來比較他們的不同詩風,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對他們兩人不同詩風的評價,增進或調整自己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杜甫全集》。
(2)《李白全集》。
(3)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4)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5)燕白《簡論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
(6)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7)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
(8)《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9)《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0)《唐詩選注》,北京出版社。
(11)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
(12)《唐詩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3)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江蘇古藉出版社。
(14)清代洪邁《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2.杜甫與李白的交往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兩人寫給對方或懷念對方的詩歌以及后人的評論史料,具體了解兩位唐代詩壇泰斗的深厚情誼。
參讀書目:
杜甫談及李白詩篇共有15首,主要有:《贈李白(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夢李白(二首)》《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等。
李白言及杜甫的詩有4首,但可信的有二:《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其他:
(1)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2)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3)《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4)《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5)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杜甫流浪蹤跡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杜甫本人的詩歌以及后人的研究史料,具體了解杜甫始于安史之亂的離亂不安而后一路流浪直至病死在漂泊途中的船上的苦難歷程。
4.王昭君出塞原因探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不同的史書及文學作品,了解王昭君出塞的不同說法,并作出自己較合理的判斷。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10
李陸
上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兵車行》。早上要大家預習了,現(xiàn)在提問,哪位同學能簡要地介紹一下杜甫?
生甲: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和李白齊名。初中時期我們學了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還有〈春望〉。
師:還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石豪吏》,等等。你能把你說的兩首詩中的名句背下來嗎?
生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師:背得很好!(鼓掌)哪位同學說說,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乙:《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
師: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于隋唐時期,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肪褪且皇灼哐月稍。律詩的一半叫“絕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shù)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生丙:律詩和古體詩,除了形式不同,內容上有沒有不同呢?
師:這倒是個問題。我想主要還是形式的不同吧,一個“體”字,就表明了這一點。至于內容嘛,律詩側重于寫景,古體詩側重于敘事——這是我的看法。我們今天學習的《兵車行》,就是一首古體詩,它就是側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生。核v的是唐王朝窮兵黷武,強征士兵上前線的故事。
師: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請你按照我的提示,把你剛才的答案補充一下。
生。禾菩谔鞂毮觊g,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師:補充得很好,言簡意賅。我再補充一句,就是唐王朝和吐蕃作戰(zhàn)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請同學們把描寫這一凄慘景象的第一段齊讀一遍。
師:讀的語速要慢一點,感情沉郁,節(jié)奏抑揚頓挫,要把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體現(xiàn)出來。請同學們聽我讀:車轔轔......
師: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怎樣理解,哪位同學能說說?
生戊:杜甫的詩寫得好,無人能比,所以稱他是詩中的“圣人”。
師:就像孔子是“文圣”,關羽是“武圣”,杜甫也就是“詩圣”,對嗎?
生戊:可能是吧,我是猜的。
師:猜得很好,我以前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猜錯了。后人稱他為“詩圣”,并不是單指他的詩寫得好,而是指他的詩秉承了圣人之道。
生戊:圣人之道就是孔孟之道嗎?
師:對,聰明?鬃铀枷氲暮诵氖且粋“仁”字,孟子又進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張。孟子有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民”放在首位,是一種民本主義的理想。杜甫作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對于唐王朝發(fā)動的對外戰(zhàn)爭,沒有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歌功頌德,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為民請命”,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本主義思想。
生甲:尊崇孔孟之道的詩人很多,為什么單單他被稱為“詩圣”呢?
師:首先當然是因為他的影響最大,是詩壇的領袖人物;其次嘛,他的一生都堅守孔孟之道,雖九死而猶不悔。不像其他詩人,一遇到挫折就消極避世,棄儒從道了。李白就是個典型,大家看看李白的經歷,就知道了。李白被后人稱作什么?
生丙:“詩仙”,李白自稱“謫仙人”。
師:是啊。可是只有道家才有神仙之說,大家說對嗎?
生丙:可他的詩的確是有一股“仙氣”啊。
師:那是他的風格,豪放飄逸。但這種風格的形成又與他的思想有關,李白的思想很雜,不像杜甫那么單純。
師:我們接著學習第二段,請同學們把第二段齊讀一遍,注意讀出杜甫的風格來。
師:有一個“行”字,是多音字,在詩歌中已經出現(xiàn)了三次。標題中大家讀“xing”,“行人”讀“xing”,“點行頻”也讀“xing”,正確嗎?
生己:標題讀“xing”,可以肯定,因為《琵琶行》也讀“xing”,它是一種詩歌體裁!靶腥恕弊x“xing”也沒有問題,就是“點行”不知道該怎么讀。
師: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意義。點行,是“按戶籍名冊強征服役”的意思,與軍隊有關。以前我們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老師講到魯智深是“行伍”出生,“行伍”就讀“hang”。所以“點行頻”應該讀“hang”,大家明白了嗎?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舊上海有一家店鋪開張,招牌上只有三個字,“行行行”,來恭賀的商界朋友不知道該怎么念,大家說怎么念?
生庚:xing(形) xing(性) hang
師:對,非常聰明!——是從書上看來的吧?大家只要經常讀書,廣泛涉獵,就會碰到許多這樣的好故事。
生乙:老師,“去時里正與裹頭”,里正為什么要給他們裹頭?送行時還有他們的父母,為什么要里正給他們裹頭呢?
師:問得好!我想,這可能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就像今天農村的孩子參軍,鄉(xiāng)長給他們帶大紅花一樣,還要敲鑼打鼓歡送呢。書上說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只有十五歲,自己不會裹頭;書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叭r里正與裹頭”,實際上以樂景寫哀,讀起來更為傷感。
師:請同學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杜甫為什么又被稱為“詩史”?
生辛:杜甫的許多詩反映的是歷史,所以被稱為“詩史”。
師:有道理。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壬:杜甫的詩不是反映歷史,而是反映現(xiàn)實。李白是浪漫主義,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
師:好,更確切了。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辛:就這首詩,涉及到了“武皇”,“漢家”,不是歷史嗎?
師:對,是歷史?刹豢梢赃@樣說,作者是拿歷史來觀照現(xiàn)實,強調悲劇的延續(xù)性?好,繼續(xù)討論。
生丙:杜甫的詩不但反映現(xiàn)實,而且立足于社會的底層,反映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老百姓慘痛的現(xiàn)實。
師:好,更深刻了!作者是怎樣思考這一現(xiàn)實的?
生丙:作者分析了造成老百姓苦難的原因,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
師: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
生丙:“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句詩點明了老百姓苦難的原因。對戰(zhàn)爭的厭惡,體現(xiàn)在第三段。
師:第三段,哪句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戊: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師:是啊,一級恐怖。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這采用的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
生戊:夸張?
師:想一想《孔雀東南飛》的結尾?
生戊:是浪漫主義的手法?
師:對!但兩者又有區(qū)別:《孔雀東南飛》的結尾是一條光明的尾巴,而《兵車行》是一條黑暗的尾巴。
生庚:“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一句好象是名句。
師:是啊,不但是名句,而且是千古名句。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F(xiàn)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轉變呢?——戰(zhàn)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好死不如賴活著。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師:請同學們把全詩齊讀一遍。下課!
作者郵箱:
《兵車行》教學設計 篇11
導學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 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是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記錄了統(tǒng)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圪Y料顯示屏]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政治詩人。關心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大計,在詩人說來是一種不可阻止的、自覺的要求。詩,在杜甫的手里,不僅是抒發(fā)感情、摹寫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預時事、指責國政乃至評論軍事策略的手段。(《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403頁)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 》)
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稹)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梗改钙拮铀椭,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錄自《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上海辭書出版社1519頁)
。劢虒W設計ABC]
設計A
導語 設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見導語 設計)
二、簡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 "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章法嚴密。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xiàn)出來。
、僦啬伻尽4蠓諊拇致怨蠢蘸途唧w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xiàn)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xiàn)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江淹《別賦》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谇擅顦嬎肌T娙送ㄟ^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和李白《古風·其十九》兩首詩在藝術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閱讀
杜甫在長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使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日益鮮明。
結合的學習,研讀杜甫同時期寫的《前出塞》《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詩,體會杜詩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提示:《前出塞》寫天寶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麗人行》作于天寶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十月、十一月間。這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正游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傳到長安,然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顯示出社會動亂的端倪。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貧富的懸殊。
設計C
閱讀訓練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跟杜甫的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xiàn)技巧:
。蹍⒖即鸢福
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對開邊戰(zhàn)爭的立場。
(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zhàn)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 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fā)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教案2
一、課文悟讀
一切優(yōu)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從課文的注釋看,詩人的描述是有事實基礎的,但詩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幾件歷史事實,而是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東西。詩中借役夫之口道出"點行頻",也就是說不是一時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經歷的事,否則,"二百州千村萬落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廣闊圖景就反映不出來。連年戰(zhàn)爭、連年征兵,用兵時間之長,服役地域之廣,盡由"行人"口中道出,這便是詩人的藝術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窮兵黷武,開邊不已的擴張戰(zhàn)爭,給國家、人民(包括少數(shù)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強烈地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其一。其二,在藝術概括的反映中,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純客觀地轉述見聞。詩人對所述事件的態(tài)度、感情也不是通過他直接出面議論或抒情來表現(xiàn)的,而是通過下列幾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是表現(xiàn)在對事件、人物和場景的選擇和描述上,如詩的開頭不是歡樂的出征,而是凄慘的訣別;二是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語語辛酸,字字血淚,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結構安排及句式節(jié)奏的處理上,強調突出某些內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如詩中有些內容的前后呼應,五言七言的交錯運用,都是為渲染戰(zhàn)爭造成的災難,強調突出役夫們的怨恨激憤。所以說詩人飽含深情地敘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詩人的深情,鮮明而強烈地顯示了詩人對窮兵黷武政策的譴責和抨擊,表現(xiàn)了對人民群眾的深深同情和關切。
二、亮點探究
1."耶娘妻子走相送","卻看妻子愁何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為杜甫的詩,同有"妻子"之語,意思是否一樣呢?
探究學習:在古漢語中,"妻子"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指老婆和兒女,"子"讀重音;現(xiàn)代漢語中,"妻子"專指配偶,"子"讀輕聲。在中,確實可解釋為老婆和兒女;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妻子"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即單取"妻"之義,因杜甫的"子"其時年紀尚小,尚不知"愁"。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歲,可是他的兒子年齡卻小。上元二年(76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備古今語言文字知識是必要的,但按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2.第一段"慘別"撼人心魄,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探究學習:詩一開頭,一個"走"字寫出了"行人"被驅趕著上路,更寫出了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而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竟成永別的心情。多少人被征發(fā),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只寫了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多么具體而又形象。這個"不見",更"見"得"行人"之眾多,送行者之眾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詩人從視覺轉而寫到聽覺,巧妙地運用了動詞:牽(衣)、頓(足)、攔(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不義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懸念,抓住瀆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詩中幾個數(shù)詞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shù)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可是中的幾個數(shù)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十五四十",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shù)詞并非實指,是略數(shù),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聘想像,從眼前聯(lián)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4.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探究學習:先說一下"行"。"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chuàng)作,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jié)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了"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此外,詩人還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詩的最后還采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給詩增添了感染力。
5.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探究學習: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閩,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6.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探究學習: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常",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三、選題設計
1.讀,深刻思考:杜甫為什么被后人尊為"詩圣"?
研究方法:
(1)讀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到京就選,"舉進士不第,困于長安"。求官失敗,父親又死,家庭困難到"衣不蓋體,嘗寄食于人"的境地。
(2)讀史了解時代背景: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tǒng)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xiàn)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
(3)杜甫思想心態(tài)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xiàn)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xiàn)實主義起點。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語錄摘編:《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手,持中;中,正也。"可見"史"是一種執(zhí)筆記事而中正不阿的人。
2.從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研究方法:
(1)從押韻上研究: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xiàn)語言急促。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杜甫詩五首》教案1
一、課文悟讀
《客至》
《客至》之所以寫得這么歡快無比,是因為"喜崔明府相過"。所以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見只有白鷗。于是頷聯(lián)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lián)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系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lián)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后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寫于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fā)特別融和。首聯(lián)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危獨"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亂世中的凄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xiàn)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lián)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涌大江流",不僅展現(xiàn)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閣夜》
《閣夜》作于一個大雪初霽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閣的詩人,寒宵輾轉,從霜雪之夜的所見所聞,聯(lián)想到了國家的動亂、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貧病飄零,于是寫下了此詩。詩中星河的搖動暗寓著社會的動蕩。在這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詩人回家無期,鄉(xiāng)書不至,不勝"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寬解之詞。這種看似輕松的自慰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痛與憂憤。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蛇@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zhàn)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二、亮點探究
1.《客至》尾聯(lián)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
探究學習: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fā)現(xiàn)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zhèn)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2.《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探究學習: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對此有多家點評。黃叔燦《唐詩箴注》云:"此詠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讀杜札記》云:,"琵琶胡語,怨恨誰論?亦隱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詩言志》云:"此第三首,則專詠明妃之事,無一字及于己懷,乃吾正謂此為少陵自詠己懷,非詠明妃!蛎麇Т嗽购蓿豢擅餮,只以托之千載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寫'怨恨'二字,乃所以寫明妃,即所以寫己懷也。"
3.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選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學習: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xiàn)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lián)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后兩聯(lián),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因此弘歷在《唐宋詩醇》中忍不住贊嘆:"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坡,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
4.對于《閣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20世紀40年代出版)說:"杜老之詩,隨處關系國事民生,雖,在極小的題目,也能發(fā)出極大的感慨來,詩人多感,杜老尤甚。讀了此等詩,覺得無病的呻吟,未免多費筆墨啊!"對這個評價你如何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樣的評價雖然新穎,但有失偏頗。只要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會明白,這是歷經磨難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發(fā)出的感慨,決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5.對于《登岳陽樓》中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喻守真在其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這樣評論:"詩人寫景狀物,往往喜歡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牽強失真的地方。本詩頷聯(lián)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講,洞庭湖四周均為楚地,那(哪)能說是與吳分界之處。乾坤日夜浮,倘用來詠大海,那還相當,若詠洞庭,未免不稱。后人雖加以曲解,究與事理未當。"你怎樣看待他的評價?說說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種評價未免太"現(xiàn)實主義"了,若都要與事理相當,那么文學作品就不能有夸張,就不能有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等極富渲染力的詩句了。事實上,凡是能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像的,就應該是好的夸張。同時,從閱讀時間上說,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能流傳到今天并且仍然膾炙人口的,就證明它是名句,說明它的夸張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進行比較,明代胡應鱗認為杜甫的骨力超過李白,于龍友則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那么你的看法呢?還有人將王維《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拿來和他們兩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樣呢?請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究學習: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簡單地以孰優(yōu)孰劣來評判。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郁,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tài)感。杜詩此聯(lián)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lián)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所以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王維的詩則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由于他精通美術和音樂,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朦朧含蓄之美,充滿了嫻靜、恬淡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清新秀美,讓人遐思不盡。與杜甫的沉郁蒼雄、李白的飄逸豪放又不一樣。他們各顯其美,在唐詩這個絢麗多彩的百花園中各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爭奇斗艷,煥發(fā)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活力。
三、選題設計
1.杜甫與李白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杜甫和李白兩人的作品來比較他們的不同詩風,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對他們兩人不同詩風的評價,增進或調整自己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杜甫全集》。
(2)《李白全集》。
(3)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4)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5)燕白《簡論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
(6)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7)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
(8)《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9)《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0)《唐詩選注》,北京出版社。
(11)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
(12)《唐詩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3)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江蘇古藉出版社。
(14)清代洪邁《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2.杜甫與李白的交往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兩人寫給對方或懷念對方的詩歌以及后人的評論史料,具體了解兩位唐代詩壇泰斗的深厚情誼。
參讀書目:
杜甫談及李白詩篇共有15首,主要有:《贈李白(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飲中八仙歌》《夢李白(二首)》《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等。
李白言及杜甫的詩有4首,但可信的有二:《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其他:
(1)秦似《杜甫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2)毛水清《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
(3)《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4)《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5)宋代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杜甫流浪蹤跡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杜甫本人的詩歌以及后人的研究史料,具體了解杜甫始于安史之亂的離亂不安而后一路流浪直至病死在漂泊途中的船上的苦難歷程。
4.王昭君出塞原因探究。
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不同的史書及文學作品,了解王昭君出塞的不同說法,并作出自己較合理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