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是理解問題、思考問題的重要工具,基礎知識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jù);高考試題所提供的材料、情景、問題需要考生一一去描述、解決,基礎知識就是理解這些問題,思考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工具、依據(jù),離開了基礎知識就等于沒有工具,缺少了依據(jù),基礎知識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當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要把“工具”、“依據(jù)”重新整合。高考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不過分強調(diào)對知識的單純記憶,而是強調(diào)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高考歷史試題:評價李鴻章的洋務運動,結(jié)論給了兩個,一個是“利大于弊”,一個是“弊大于利”,要求考生二選一,然后進行評價。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兩個結(jié)論是相反的,要求考生史論結(jié)合進行評價。評價一定要有“工具”,一定要有“依據(jù)”,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史”,也就是歷史事實,也就是基礎知識,其中包括“洋務運動背景”、“洋務運動內(nèi)容”、“洋務運動效果”等等。考生只有基礎知識扎實,史實清楚,將已知狀態(tài)向目標狀態(tài)轉(zhuǎn)化,史論結(jié)合,評價才能到位、出彩。其它學科的任何一道試題你去要解決,關(guān)鍵是調(diào)動知識,運用知識,為解決試題中的問題提供工具、提供依據(jù)。
我們還可以從知識與能力的關(guān)系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各種能力的形成的前提是基礎知識的夯實,比如語文學科的學科能力第一項就是“識記”,“識記”就是指語文基礎知識的識記,這是后四項語文學科能力的基礎。物理、生物的第一項學科能力是“理解”,“理解”就是指對物理、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文科綜合《考試說明》中明確表示:文科綜合對三個學科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tǒng)測試。數(shù)學學科的《考試說明》也明確表示“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是數(shù)學高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點。”
我們還可以從考生答題的過程、結(jié)果進一步審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一定意義說拉開學生檔次的是基礎知識牢固與否。學生說“難題得分少,容易題丟分多”、“難題不會,簡單不對”,究其原因是基礎知識不扎實。我曾經(jīng)對近500名復讀生進行過一次書面調(diào)查,這些復讀生不是落榜生,高分學生有600多分的,也有400多分的,他們在填寫“2006年高考失分原因”一項時,幾乎每個考生都承認是基礎知識環(huán)節(jié)薄弱,一些高分考生在承認學科能力不到位時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基礎知識不落實。
精華復讀班2006屆畢業(yè)生有一名女生叫楊軼,她是理科班的,2006年高考理科成績是297分,據(jù)了解這個成績是北京2006年理科綜合最高成績。我向她問了四個問題:一、丟掉的三分是一卷丟的還是二卷丟的?二、哪個學科丟的?三、哪個題型丟的?四、丟分原因。她對我講回去仔細查標準答案后再回答我。過了兩天,她回答了我的四個問題:一卷滿分;物理、化學滿分;生物二卷一道簡答題丟了三分;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科語言、學科術(shù)語可能不十分準確,二是基礎知識可能有漏洞。楊軼最后考上理想學校清華大學了。我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訴所有考生,基礎知識太重要了。
還有兩個故事進一步論證了這個觀點:2006年精華復讀班招生,一名成績?yōu)?60分的理科學生報名復讀。開學后我找他談話,問他2006年高考丟掉90分的原因,他回答我的第一個原因是基礎知識有漏洞;2006-2007復讀班開學后我做了一個書面調(diào)查,幾乎100%的復讀學生承認基礎知識不扎實。
因此我們可以得一個結(jié)論:基礎知識是根本,是高考的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