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熱降溫。媒體報道說,如同一根持續(xù)了近十年的“大陽線”,突然折了腰,2007年全國考研報名128.2萬人,同比只增長0.5%。而在過去數(shù)年里,增長率幾乎一直維持在20%以上。
考研為何降溫?有人說這是一種理性的變化,有人說是非理性的變化。似乎都有道理,但又欠缺點什么。因為無論理性還是非理性,都要看具體針對什么而言———如果從就業(yè)角度看,10年前“熱”的時候,考生是理性的,因為有了研究生學歷,很好找工作;10年后的今天降溫,仍然是理性的,因為研究生找工作不再吃香了。
但如果從學術發(fā)展,從對知識的熱愛和追求的角度看,只能說,考研“熱”的時候是非理性的,“冷”的時候仍然是非理性的,因為“熱”與“冷”都和知識、學術無關。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很多人考研只是為了一個讓人羨慕的工作。我很難不感慨:大學生意氣風發(fā)、志存高遠的精神品質(zhì)哪里去了?那個用“寸金難買寸光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等詩句裝飾日記本扉頁,把李白的“恨不得掛長繩于青天,系此西天之白日”當做名句來欣賞與自我激勵的年代又到哪里去了?
當下,人們變得越來越實惠,考研熱和考研降溫,無不和其他投資項目一樣,以“成本-收益”原則衡量。是的,現(xiàn)在大學收費這么高,就業(yè)競爭又這么激烈,不能苛求所有學子為了“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等偉大的理由去讀書,但作為一個民族,我們有必要喚醒漸行漸遠的光榮與夢想。
一個不重視讀書的民族,不可能是優(yōu)秀民族。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zhì)的較量、人才的較量。這就需要矯正教育機構與接受教育的人,面對知識傳承,不能太功利,否則,一個民族就會失去創(chuàng)新的活力。
當下考研降溫以及“新讀書無用論”的出現(xiàn),意味著在本科生的泡沫破滅后,研究生的泡沫也開始破滅了,以利潤為中心的教育產(chǎn)業(yè)化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高等教育到了歸位的關頭:高校是一個追求知識最大化的地方,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和大學教育有關的一切,都應該以此為出發(fā)點,也以此為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