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個變化趨勢,2006年中考如何掌握閱讀規(guī)律,爭取得到理想的分數(shù),應做到如下要求。
以課本為宗應對萬變
從命題的走向來看,中考閱讀命題的選材重在課外,而課內(nèi)閱讀試題所占比例明顯下降。這就給考生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功夫?qū)W習課本了。其實不然,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課文是基礎(chǔ)、是根本,中考閱讀題雖然題型千變?nèi)f化,選材天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識點都是語文課上的,只要我們牢牢地把握住了語文課本這個“宗”,才能以不變來應萬變,達到“處變不驚”的境界。有人說“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攻取中考閱讀試題的半壁江山,必須首先要學好課本。
當然,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靠課內(nèi)幾篇課文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實則是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提高閱讀水平的大道。只有這樣,才能擴展視野,發(fā)展思維,增強閱讀能力。
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
長期以來,閱讀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從閱讀的順序到閱讀的結(jié)果,著力關(guān)注的都是文本的細節(jié),忽視對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這樣,我們在閱讀中,對課文蘊含著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動的形象缺乏整體的感悟,這樣的閱讀不利于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閱讀試題都強化了對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這是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的。從人們一般的閱讀心理來看:閱讀材料時首先要弄清寫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而命題者卻把一篇文章或語段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并且圍繞材料的中心和主旨來設計試題?忌邆淞苏w閱讀的意識,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閱讀試題。
具體說來,在解答閱讀試題時,第一步要速讀全文,捕捉關(guān)鍵語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調(diào)。第二步要依據(jù)整體的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的局部,直至詞語句子的意義、關(guān)系,以及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再把各個局部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對文章的整體達到新認識。這種“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策略,完全符合解答閱讀試題的規(guī)律。
在閱讀的過程中,應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我們只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應該是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的過程充滿了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思考和探究。應提倡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創(chuàng)新閱讀和多元解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拓展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