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粉絲與身份
許多第一次吃魚翅的人,大概都會失望,因為他們覺得價錢不菲的魚翅并沒有原先想像的好吃。有人甚至更干脆地說,魚翅的味道其實跟粉絲也差不多。盡管如此,吃過魚翅的人,跟那些只吃過粉絲的人相比,感覺還是不一樣。這不但是因為“魚翅族”吃過“粉絲族”所沒有品嘗過的珍稀食品,而且是因為“魚翅族”借助于魚翅這一“高檔”食品,獲得了一種不同于“粉絲族”的身份感。盡管在許多人那里,魚翅與粉絲之間的口感差別并不是特別大,人們依然覺得魚翅比粉絲“好吃”,主要就是因為魚翅的價錢比粉絲高很多,一般人吃不起,或至多只能偶爾嘗嘗。
顯然,在某種意義上,魚翅的味道不是來自于本身的自然口味,而是來自于自身的“社會口味”,即社會所賦予魚翅的意義。所以,與其說是我們在吃魚翅,不如說是我們在“吃”魚翅的“社會含義”。如果說,粉絲象征著“日!薄ⅰ捌胀ā焙汀按蟊姟,那么,魚翅則象征著“高檔”、“高貴”和“身份”。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含義,導(dǎo)致人們對口味大體相同的魚翅和粉絲的截然不同的評價。
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商品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產(chǎn)品世界,而是一個與社會世界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世界。商品世界是社會關(guān)系的反映。社會世界是有等級之分的,反映在商品上,商品世界也有著高低不同的等級。體現(xiàn)這種等級區(qū)別的符號之一,便是商品的價格。如上所述,魚翅比粉絲“好吃”,更多地是由于它的價格比粉絲高很多,而不是由于它的口感比粉絲好很多。這種價格差別,折射了其消費者不同的價格支付能力,以及相應(yīng)的社會等級地位。
正是由于商品體現(xiàn)了人們的社會等級地位,商品在社會世界中履行了從社會和符號層面來強化階層地位的功能。人們選擇和使用商品的過程,其實就是選擇和使用與自身階層地位相對應(yīng)的商品符號的過程。例如,“有身份的”、“體面的”人,是不會到街頭的大排檔請客的,因為這與他們的身份不相符。同樣,收入低微的打工族,不敢到五星級酒店去請人吃飯,因為這超越了他們的階層身份和支付能力。
因此,商品不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且具有身份價值(沃德)。有怎么樣的階層地位和身份,就會有怎么樣的商品系統(tǒng)來與之對應(yīng)。正是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使商品獲得了特定的身份價值。于是,一個有特定身份的人,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根據(jù)自己的階層身份來選擇具有對應(yīng)身份價值的商品。例如,在宴請客人的時候,魚翅便成為與高收入階層的經(jīng)濟、社會地位相稱的商品,具有相對應(yīng)的身份價值。
商品具有“身份價值”這一事實說明,人們的消費,不僅僅是一個經(jīng)濟學(xué)意義上的、根據(jù)既定的收入總量來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社會學(xué)意義上的、根據(jù)人們的社會身份來追求個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地位的最大化過程。
但是,在追求個人的社會評價最大化的過程中,不同階層的動機是不一樣的。社會等級較高的階層,由于有著較豐裕的經(jīng)濟資本,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凸顯自身社會身份和地位的沖動。反映在消費上,便是“炫耀性消費”(凡勃侖)或奢侈消費(桑巴特)。豪宅、名車、金表、洋酒等等,便成為獲取身份評價最大化的商品。而處于社會底層的階層,由于經(jīng)濟資本的匱乏,便不得不抑制個人追求社會評價最大化的動機,想方設(shè)法節(jié)衣省食,以延長有限的經(jīng)濟資源的使用期限。反映在商品價格的選擇上,上等階層追求商品價格的高位化,因為這類商品除了質(zhì)量更可靠,還具有襯托階層地位的身份價值。而下等階層則追求價格的最低化,因為他們無力追求社會身份。聯(lián)系到魚翅與粉絲,如果說,低收入階層舍魚翅而選粉絲,是因為魚翅超過了他們的支付能力與意愿,那么,高收入階層選魚翅而舍粉絲,是由于魚翅具有某種遠遠高于粉絲的身份價值。
不過,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擲千金”、“花天酒地”之類的奢侈消費并不必然帶來更高的社會評價。為什么呢?法國社會學(xué)家布迪厄認為,社會對個人的評價(即社會聲望和地位),不但涉及經(jīng)濟資本的多寡,而且涉及文化資本的高低。因此,人們追求個人的社會評價的最大化過程,就不僅圍繞經(jīng)濟資本的多寡而展開,而且也圍繞文化資本的高低而進行。有經(jīng)濟資本而沒有文化資本的人,可以通過“揮金如土”來展現(xiàn)自己經(jīng)濟地位的顯赫。有文化資本而經(jīng)濟資本不足的人,則通過對話語權(quán)的支配,來凸顯文化資本的地位,并宣稱自己擁有比其他階層更高的“品位”或“趣味”。
可見,消費生活是一個社會過程,因為它是人們追求個人的社會評價最大化的過程。在這里,社會評價的標(biāo)準(zhǔn),支配著人們的社會評價。因此,是以商品的價格,還是以商品選擇中所透露出來的品位,來決定商品的身份價值,往往取決于社會的主流話語體系。由此可見,建立理性的消費評價話語體系,成為引導(dǎo)消費生活方式走向的一個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