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食俗
除夕,是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這個晚上,“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
舊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團聚吃“年夜飯”,稱為“合家歡”、“團年飯”。江南人家吃年夜飯,桌上四冷盆、四熱炒,一曖鍋,是很典型的。年夜飯餐桌上必備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綠,名為“長庚菜”;有的還備上落蘇(茄子)菜。落蘇菜以風(fēng)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飯時大家動筷第一口先要品嘗的就是這個菜。因吳音“落”與“樂”譜音。
除夕食俗,北方吃餃子。守歲時包。子時辭歲時吃,稱為“更年交子(餃子)”。北方人除夕包餃子,講究皮薄、餡足、捏得緊,包時不許捏破,下鍋不許煮爛。如果不小心把餃子弄破,也只能說“掙了”,忌諱說“爛”字和“破”字。
除夕夜,江蘇各地農(nóng)村家家“畫米囤”,即用漏孔小蒲包內(nèi)裝石灰粉,在糧囤周圍以及戶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寶形或矢戟形),以示財產(chǎn)首先是糧食得到安全保護。
除夕“一夜連兩年”,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爐過桌旁,剝橘子,吃花生,叫做“守歲”。最后兒童向長輩辭歲,長輩給兒童發(fā)“壓歲錢”。有些地方作長輩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了床頭枕畔,名為“壓歲果”,好讓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時,獲得新春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