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看仡佬族"吃蟲節(jié)"
誰都知道:很多昆蟲都對農業(yè)生產有害的害蟲,許多少民族食用昆蟲不僅有助于改變口味,增加食物種類,而且可以大量消滅害蟲。比如居住在貴州省的仡佬族,不但有食蟲之習,并且還專門名為“吃蟲為”的吃蟲節(jié)。
- 臘八“算”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
- 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 除夕食俗
除夕,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這個晚上,“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舊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團聚吃“年夜飯”,稱為“合家歡”、“團年飯”。
-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
- 元宵節(jié)的起源
元宵在早期節(jié)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正月望,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jié)。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 元宵節(jié)食俗
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jié)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錘。
- 為什么用餐時不要將筷子敲打碗盆
平時吃飯,家長會告誡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這究竟是為什么?有人以為這種禮儀規(guī)范是跟乞丐討食時才會用筷子敲打碗盆。這種解釋比較容易流行。事實上,還有另一種解釋值得重視。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