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這本書的讀后感(精選3篇)
《禮記》這本書的讀后感 篇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秾W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
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里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yōu)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圣旨還靈,回到家里就誰的話都不聽了!
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zhì),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fā)。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guī)矩”:凡是老師或?qū)W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jié)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guī)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時,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獲,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xiàn)。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么,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jīng)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nèi)容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zhèn)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jīng)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
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tài)度,比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毅力!叭螤枛|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xiàn)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qū)崿F(xiàn)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白鲆惠呑咏處煛北仨殹耙惠呑訉W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huán)境“人——環(huán)境”系統(tǒng)。
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yǎng)。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chuàng)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禮記》這本書的讀后感 篇2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jīng)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 “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yǎng)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良莠不分。“篤行”
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僅要精通業(yè)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yōu)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于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jīng)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煉,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禮記》這本書的讀后感 篇3
在這部書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guī)范的解釋。能夠說,《禮記》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jié)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好處。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內(nèi)含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jīng)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