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史,感慨于《國語·越語上》中關于勾踐滅吳一段。
史書描述重在史實,但我們不妨透過現(xiàn)象去看本質(zhì)。反復玩味琢磨,我實在對這位吳越大地上的名人不存一絲好感。
這其實歸咎于勾踐人格的鄙俗。喜歡奢靡享樂本無可厚非,但作為君主過分貪戀就罪莫大矣,越王勾踐就是這樣的一個君主。因為為君不勤,國家內(nèi)憂外患嚴重,以致無法收拾殘局。在國將不國的情況下,勾踐厚著臉皮號令三軍“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話似謙虛、誠懇,實則虛偽。他以此為手段籠絡了他的大臣。而后又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打動他的國民。統(tǒng)治者說幾句“罪己”的話,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勾踐是一個精明的統(tǒng)治者,在關鍵的時候他假惺惺地譴責自己幾句,就很輕松地得到了原諒甚至擁護。危急時刻,大夫文種、范蠡義無返顧地站了出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出謀劃策,身先士卒,鼓勵勾踐臥薪嘗膽:“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入?yún),身親為夫差前馬”并發(fā)布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減免賦稅,獎勵耕織,君民同甘共苦,國內(nèi)空前團結(jié)。
浣花溪旁的美麗女子西施也款款走來了,滿眼哀怨,一腔無奈,面對越國宮殿幽幽一望,被送入了吳國深宮。
后,數(shù)年勵精圖治,韜光養(yǎng)晦,越國國力增強,三敗吳于囿、沒、郊,滅吳。
苦難已成過去,越國國民的累累白骨換來了今天的舉國歡慶。
功成名就,文種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氣:該歇歇了,緊繃的弦也該松弛松弛了吧?卻見范蠡匆匆而來:文種,我們還是走吧,走的越遠越好!文種驚訝了:吳已滅,歌舞正升平,國家建設正是用人之際啊,我們?yōu)槭裁匆?范蠡:你忘了嗎?我們的君主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于處安!不走?我該走了,我還得去找西施呢!范蠡躍上快馬,絕塵而去。黃沙彌漫,暮色浸潤著文種,他自失了:越王可是說過“有能助寡人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他怎么會殺我?怎……
為良相,建功立業(yè)讓文種千古留名;但他卻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幾年前勾踐的許諾和功勞簿上厚重的一筆又算得了什么?悲哉!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在勾踐的眼里,文種、范蠡還有浣花溪畔美麗少女只是他的走狗和良弓,只是他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共知越國之政”?做夢吧?!國泰民安了,還用你們這些人干什么?你們都是統(tǒng)治的絆腳石,該除之而后快!
可惜文種不懂得勾踐的心理,不懂得在勾踐的眼中自己只是勾踐統(tǒng)治工具的道理。于是,正當他做著苦盡甘來的美夢時,勾踐的勾魂刀讓他的冤魂飄飄悠悠不知何處去了……
只是不知泛舟碧波的西施和范蠡遭遇文種冤魂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本文作者:秋夜聽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