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與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它最初不叫五臺山,而是叫清涼山,后因其五座山峰聳立,故易名為五臺山。那么它為什么會成為佛教的領地呢?相傳佛教傳入此地后,因傳說中清涼山是文殊菩薩傳教和居住的地方,來自印度的兩個高僧就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這里是道家的地盤,道家怎么會允許外來教派在此立足呢。爭來斗去,雙方最后達成了協(xié)議,在約定的時間里同時焚燒經書以定勝負,結果是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經過了千錘百煉完好無損!巴鈦淼暮蜕袝罱洝笨赡芫褪浅鲎赃@個典故。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臺山深深扎下了根,成為我國的佛教中心。
正是酷熱難當的時節(jié),一到五臺山,頓覺輕風陣陣,涼氣宜人。然而,很久以前,這里的氣候非常惡劣,不是風雪交加,就是酷暑難當,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求援。文殊菩薩慈悲心腸,運用神通向東海龍王要來了清涼石,安放在一條山谷后,這里頓時變成了氣候宜人的清涼世界,這也是它最初名為清涼山的由來。
我們在五臺山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菩薩頂,相傳菩薩頂是文殊菩薩的住處,所以又叫真容院或是文殊寺,在五臺山的靈鷲峰上。到了這里我才明白,這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與佛祖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菩薩頂中的文殊殿又叫滴水大殿,原因是殿上正中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冬,也無論陰晴雨雪,總是往下滴水。游客們若是表示懷疑,看看殿前那塊已成蜂窩狀的石階就該相信了,那是滴水穿石的杰作。信教的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顯靈,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它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妙設計。殿上的琉璃瓦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于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上У氖,前幾年對文殊殿翻修時,由于不懂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
從菩薩頂下來回首仰望,108級石階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通云天。導游解釋說從這里上去有些困難,所以就帶著我們從后門進前門出了。臺階下有一牌樓,上面是康熙皇帝御筆親題“靈峰勝境”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發(fā)出耀眼的光茫。正對著臺階的照壁上,有一個巨大的佛字,最后那一豎的下端已經非常模糊了。這是因為人們從此處經過時,都喜歡伸手摸一摸,也是臨時抱佛腳的意思。久而久之,這佛腳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出了山門,可見不遠處立著一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雕塑,不知道是因為這花和尚在此并未不受人待見呢還是那雕像本來形象就不佳,反正它被淹沒在各色各樣萬國旗般小商店的招牌中,顯得異常的孤獨。
菩薩頂的下面就是顯通寺,它是五臺山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顯通寺的山門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
站在顯通寺里再看菩薩頂,整個山體加上樹木建筑,構成了一個倒臥著的龍的造型,而顯通寺里的兩口井就如龍的眼睛。如今這兩口井已經沒有了,據說康熙皇帝當年到五臺山朝拜時,聽說這里也有一條龍,盛怒之中命人將那兩口井填平,在上面立了兩塊碑,奇怪的是這兩塊碑一塊有字,另一塊則是無字碑。到現(xiàn)在也無人知道康熙老兒究竟是何用意,難道他也是希望功過是非留給后人評說嗎?
顯通寺里比較獨特的建筑是無量殿,這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筑,殿內無梁無柱,因此又稱為無梁殿。沿著殿內的走廊轉一圈,你會發(fā)現(xiàn)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建筑風格非常獨特。而且從殿外看似乎是兩層,里面其實只有一層,大概是因為沒有梁的緣故,從下至上是愈來愈窄,最后完全合攏在一起,形狀有點像金字塔。
※本文作者:風中的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