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論盜
接下來讓我們看盜的第三重境界,這可就是我們一般人不能玩的了。《后漢書》中這樣描述這種境界,“偷者,天下之盜也,專操國柄以偷天下”說白了,就是篡位。但與農(nóng)民起義這種沒技術含量的東西不同的是,它一般由皇戚或權臣精心策劃后實施的。你看,一偷就偷了一個國家,一竊就竊了一個天下,這是何等的霸氣,遠不是前兩個境界可比擬的。其中最有名,也是背負后世罵名最多的,就是西漢王莽。
說實話,王莽是個悲情人物。他身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成員,為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心胸開闊,受眾人愛戴。在任期間,更是民心所向,廣濟災民。同時他是最先實行古西想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人物,同時以身作則,刺死自己犯過法的三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侄兒。當時百姓贊頌他的功德可以與圣人相比,篡位后也仍受眾民支持?上М敃r黃河改道,災禍連連,加上改革失誤,廢五銖錢換新幣制導致經(jīng)濟動蕩。到了公元24年,這個僅存在14年的新朝就此消失。他本身并沒有什么過錯,反而就品德而言,稱得上是杰出之人。但可能是因為后世帝王怕的就是像王莽這種有圣人潛質(zhì)的篡位者,所以便大肆謾罵王莽,以排解內(nèi)心恐懼。白居易有這樣一首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道盡了帝王們真正怕的是像王莽這種角色轉換。
中國歷史上出了很多這樣的人才,有名點的有嬴胡亥、司馬炎、劉裕、趙匡凝、朱棣。而這些人物,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過于賊精。畢竟是篡位者,總擔心背負后世罵名,一旦上位,便想的是改革新政、改善百姓生活。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改革不當者,便同王莽一樣背負千古罵名,直到近幾年才有學者重新研究,為他平反。而成功者,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永樂大帝——朱棣。重開運河、營建北京、征服安南、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十巡奴兒干、編纂永樂大典……歷代帝王哪怕只做了其中的一件,都足以名垂千古,也難怪在封建禮制近乎苛刻的時代,嘉靖皇帝要把他這位先皇的廟號由宗改祖。
小事也有大學問,以上便是我對“盜”這一字的研究成果。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