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研工作會發(fā)言稿
幼兒園每個年級每學期一般有六個主題。每個主題大約有30~40個活動內(nèi)容。主題目標包括了五大領域的目標(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shù))。每個主題大約有三周的教學時間(15節(jié)課)。備課時首先需要分析教材,把三十幾個活動重新整合,劃分為四大部分,即集體教育活動、生活教育活動、戶外體育活動和區(qū)域活動。再將三十幾個活動的目標進行整合,然后備教學設計思路,最后備出詳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備課的“四備”。每個主題都要經(jīng)過至少四次教研活動才能完成集體備課,而且每次備課都要經(jīng)過“三關”。第一關是教研組把關;例如:主備教師把活動整合備完后,需提交教研組研討,修改后教研組做好記錄,教研組長簽字提交教務處。第二關是教務處把關;教務處主任與教研組交換意見后,做好記錄簽字。第三關是教研員把關;每周我們都會邀請市教研所幼教教研員李素英、鄭世麗兩位教師來園指導。研討交流后進入下一備課環(huán)節(jié)。在集體備課的反復交流研討中,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錘煉了教師的教育智慧,營造了濃郁的教研氛圍。我常常會看到下班后(七點、八點、九點、十點)教研組的教研活動還在進行中。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被她們研究的態(tài)度和敬業(yè)的精神所打動;每當這個時候,我對她們的敬意就會油然而生。我覺得教研中的她們是最美的。學期末,我們會把這些園本教研成果編輯成冊,放在教師圖書室,供教師參考。
(2)重視對小課題的研究
在加強集體備課的同時,我園也十分重視對小課題的研究。有些小課題是我們在階段性教研計劃中預設的,有些小課題是在教學實踐中隨時生成的。例如:小班的“如何減輕幼兒入園焦慮情緒的研究”就是我們這幾年一直研究的預設課題。每年六月份我們都會組織小班教師召開專題研討會。特別是這兩年我們研究了一系列應對模式。從家庭教育講座內(nèi)容的選擇,到親子游戲活動的設計;從調(diào)查問卷到環(huán)境的熟悉;從孩子特征的了解,到引導策略的準備,我們都進行了充分細致的研究。實踐證明,只要參加過我們組織的入園適應活動的幼兒在入園后均沒有過度的憂慮情緒。也許對于我們來說,這是小課題,但是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講這卻是個大課題。我也一直認為只要是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好處的研究就是最有價值的研究。只要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益的課題就是我們的大課題。我想作為幼教工作者就應該善于把小課題做大,而不是把大課題做小。
有些課題是在教學工作中隨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們就把問題當成課題進行研究。例如:上學期末,我們發(fā)現(xiàn)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普遍存在運動密度不達標的現(xiàn)象。于是我們就將這一問題作為我們本學期的一個研究專題。八月底我們先組織教師培訓,然后組織教師研討。分析問題的成因,探索解決的辦法。上學期我也組織參加了很多小課題的研討活動。例如:如何創(chuàng)設班級主題墻;幼兒園自然角的建設研討;提高園訊通的有效性的研討;研究一日生活中等待時間的有效利用;充分發(fā)揮自制玩教具在提高教學質(zhì)量上的作用等等。
3、提升自我反思成果,開展主題論壇活動
每周五的教師例會上有十分鐘的主題論壇活動。每學期一個主題,每周一名主講人,結(jié)合本學期的教研主題,談思想,談做法,談經(jīng)驗,談教訓,暢所欲言。上學期是以“區(qū)域活動材料的投放與組織策略的研究”為主題,開學前我們先組織全員培訓,每周安排一名教師主講,談自己學習的體會,談自己對區(qū)域活動的理解,談本班的具體做法。本學期大家談的主題是“如何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要求教師采用教育案例的形式,講述自己真實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