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的演講稿:語文學習之路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對:“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jīng)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北大教授孔慶東,是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從小學到大學,他的語文考試成績總得第一,他總結(jié)的成功經(jīng)驗是:“我的語文本事主要不是從課本上得來,而是功夫在書外。”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將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融匯到課外知識中去,使課內(nèi)課外相得益彰,形成立體的、豐富的、牢固的知識體系,進而形成能力。每周看作業(yè),初四二班韓文軒同學的讀寫本是我非常喜讀的,他的字里行間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常常給我以啟發(fā)。上周他的一篇日記是這樣寫的:“魯迅先生是偉大的,可在民國有一群人并不遜于魯迅。隨著新中國成立與文化大革命,他們逐漸銷聲匿跡。這是一種思想控制,魯迅的被神化,是出于政治目的,這種現(xiàn)象雖然在任何時代和國家政治體制下都曾出現(xiàn)過,但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它無異于一場文化洗劫,自此被冠以獨特的行為方式與思想,顯然它并不是有利于我們進步的。我在書店看了陳丹青的《荒廢集》中幾篇論魯迅的文章,我省悟了。”韓文軒同學的視角很特別,思考很深刻,這并非因為我的特別輔導,而是得益于他經(jīng)常主動課外閱讀又在閱讀中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好習慣。他的做法,不僅讓他受益,不知不覺間也惠及了他的同學。他的同班同學唐鑫在上周的日記里寫到:“今天去韓文軒家學習,他家的書可真多呀!我借了他一本《昆蟲記》,我問他有沒有《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他說有,明天給我!豆素惱·芬歷險記》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后續(xù)部分,我以前看過一遍,但都忘了,現(xiàn)在又特別想看,我找遍了書城都沒有,這下可好,不用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