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發(fā)揮使你的演講美不勝收
“借景”,本是園林藝術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在園林建造中用“開窗設門”或“緣地抱勢”的手法,使園內之人透過雕窗畫門能看到園外之景,而且在感覺上外景與內景似隔非隔,甚至渾然一體。這就如同將園外之景“納入”了園內。頤和園遠借玉泉山塔,創(chuàng)造了深廣的空間,就是“借景”之奧妙的杰作。
演講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展現(xiàn)內功的藝術,只有腹藏錦繡,才能口吐華章。然而,演講又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演講者與聽眾“感”的互染,“情”的互通,“思”的互促。“情境”本身是相對靜止的,但機智的演講者總能巧借情境,化靜為動,化死為括,讓“情境”助自己一臂之力。聰明的演講者深得“借景”之三昧,能恰到好處地使情境為我所用,使演講溢彩生光。請看 ----一、順借時令,暗示社會意義1978 年 3 月,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二個春天,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大會由郭沫若主持。郭老祝辭的開篇是:“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節(jié)氣,過了“春分”就是“清明”,實際上是暗指當時的政治氣候。粉碎了“四人幫”。經過拔亂反正之后,一個安定團結的“清明”盛世已經到來。連續(xù)三句“這是……春天”。既指明了科學大會召開的時節(jié)恰遠大好春光,又預示科學事業(yè)欣欣向榮的“明媚”前景。
二、借地理環(huán)境,巧寓深意1957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尼泊爾。他在加德滿都市民歡迎會上發(fā)表講話,一開頭就提到喜馬拉雅山:“當我們站在這個廣場上,同千千萬萬的尼泊爾人民在一起的時候,過去時代的珍貴的回憶就又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雖然在我們兩國之間橫隔著世界上最險的喜馬拉雅山,然而我們的人民卻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友好的往來……”這是用喜馬拉雅山的自然阻隔來反襯尼中兩國人民之間友誼之深厚,歷史之悠久。結尾處,周總理又一次提到喜馬拉雅山:”在我要結束我的講話的時候,我祝中國和尼泊爾的友誼像聯(lián)結著我們兩國的喜馬拉雅山那樣巍峨永存!”這里,喜馬拉雅山的巍峨高大。不可撼動,使它又成了友誼長存。牢不可破的象征。同一座山,在講話的開頭和結尾被賦予了不同的主觀色彩,而且都十分貼切。
三、借助天象、氣候、表達象征意義在一次具有紀念意義的大會上,聞一多先生作了一次鼓動性的演講。當他講到“我們的會開得很成功”時,正好云中的月亮露了出來,他即景生情,用手一指,借題發(fā)揮道:“朋友們,你們看,月亮升起來了,黑暗過去了,光明在望了,但是烏云還等在旁邊,隨時會把月亮蓋!…這里巧借天象,形象生動地揭示暗最終是擋不住光明的,但是,在光明到來之前,又不能掉以輕心,還須警惕“烏云”,只有最終徹底掃除了烏云,才能永遠地享有光明。為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某校舉辦學術演講會,當時天氣很冷,寒鳳從窗口吹進禮堂。剛落座的聽眾無法安靜下來,顯得心不在焉。主講學者深知自己的演講還要承擔“組織教學”的任務,便靈機一動,臨時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魯迅先生生前曾經召喚:‘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今天,我們先要擺脫了會場上的冷氣,才無愧于魯迅先生的殷殷期望。…幾句話出口,立即贏得了一片持久而熱烈的掌聲。這里,演講者運用氣候條件,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既控制了場面、又一語雙關:在擺脫浸膚的自然冷氣的同時,更而要擺脫對紀念活動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