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技巧之立意深刻(通用3篇)
演講技巧之立意深刻 篇1
在一節(jié)演講與口才課上,口才培訓教練讓學員們就“閻崇年吃耳光”事件發(fā)表演講。一位年輕學員在《都是沖動惹的禍》的演講中,有這樣的片段:
閻崇年先生在江蘇無錫簽名售書時,被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當眾掌摑。據(jù)報道,這名年輕人是因為不贊同閻崇年關(guān)于清朝的一些觀點與表述,而采取了過激行為,這實在令人震驚!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不知他老人家見到這一幕有何感想?其實,那名年輕人不是到了現(xiàn)場嗎?正好可以和閻老先生來一場唇槍舌戰(zhàn)啊,有本事就把閻老先生駁得瞠目結(jié)舌,批得體無完膚啊?可他沒有這樣做,竟然一巴掌甩過去,這算哪門子本事呢?
一個30來歲的年輕人當眾甩一位70多歲老人的耳光,就好比孫子跟爺爺動粗,就算有天大的理由,終歸是“忤逆”一個。不過仔細想想,這也沒什么大驚小怪的,F(xiàn)在的有些年輕人喜歡玩?zhèn)性、耍脾氣,動不動就來粗的。其實,這都是沖動惹的禍啊!
平心而論,這位學員的演講語言流暢,態(tài)度鮮明,立意也正確,但致命的不足是主題不深刻。演講者把年輕人掌摑閻崇年的原因歸為“沖動”,顯然是一種淺層、籠統(tǒng)的認識。因為,這個年輕人為什么沖動?粗魯?shù)谋澈笥惺裁礃拥膭訖C?這些都是聽眾急于想知道的,演講者卻只字未提。換句話說,由于演講者不能透過現(xiàn)象挖掘本質(zhì),也就只能在“掌摑”與“沖動”上大做文章。如此一來,就算“年輕人忌沖動、要克制”這樣的主張沒有錯,其立意也是極其膚淺的。再者,這些見解都是聽眾耳熟能詳?shù),等于給聽眾傳遞的是零信息。這樣的演講,當然沒有吸引力。
演講技巧之立意深刻 篇2
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到無錫簽名售書時,被一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甩了一記耳光。這樣的遭遇實在令人意外,更令人憤怒!
文化之爭自有文明的解決辦法,每個人對世界都有自己的認知,閻崇年的觀點可能不符合你的認識,但一個人對自己觀點的堅持,無論言論多么離譜、荒謬,采取暴力的方法來攻擊對方,這肯定是不對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伏爾泰的這句名言不是最為大家所鐘愛嗎?果真如此,又怎么會“我不同意你的意見,就掌你的嘴”呢?
我們這個國度,說起來很講面子、很講平和,但偏偏特別容易出現(xiàn)暴力與對抗。無論何時何地,雙方意見不合,無論爭論的是什么問題,都很容易對立起來,甚至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如果要雙方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動手甩閻先生耳光的人,據(jù)說開始不過是不同意閻先生的觀點而已。這種不同,最終竟演化成武力批判,跟我們這種暴力的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
一些國人不善于討論,容不得不同意見,這種極其惡劣的習慣,古已有之,且源遠流長。翻開歷史,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滿清朝的興文字獄。封建君王對持不同意見者,輕則聲討,重則追殺。不幸的是,這種劣習似乎一直都很時髦、很火爆。因而動手打架、煽人耳光,也就一點都不新鮮了。其實,在當今之世,稍微有點修養(yǎng)的人,都知道要尊重別人的言論表達自由。但是,大多數(shù)人遇到在自己看來非;闹囉^點的時候,都很難容忍。其實,別人的所謂荒謬觀點,不見得真的就是荒謬的。就算真的荒謬,只要它沒有強加于你,僅限于言辭,就應該被容忍。容忍不同聲音的程度,實際上是檢驗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試金石……
在這一部分的演講中,演講者并沒有停留在“掌摑”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肇事者與閻崇年之間實際上是一場“文化之爭”,是因為觀點的不合。演講者通過探本求源的方法揪出問題的本質(zhì),因而演講立意也就深刻了。肇事者為什么會沖動?是因為閻崇年的觀點不符合他的認識,而肇事者又“不善于討論,容不得不同意見”,歸根結(jié)底是不“尊重別人的言論表達自由”。這種劣習,一旦外化就是暴力了。肇事者不知道或不愿意通過報刊、網(wǎng)絡(luò)和其他渠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想借“動手打架、煽人耳光”的過激行為來引起外界注意,實際上呈現(xiàn)的是一種匹夫之勇、愚人之習。這樣層層剝開、條分縷析后,演講者的思想也就呼之欲出了。“容忍不同聲音的程度,實際上是檢驗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試金石”這一立意,與“年輕人忌沖動、要克制”的立意相比,孰高孰低,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梢,深刻的立意,就是要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見人之不見或少見、言人之未言或少言、發(fā)人之未發(fā)或少發(fā),并能給人以啟發(fā)和教育。
綜上2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思維的深刻性表現(xiàn)在對事物本源的探求和由此及彼的分析。只要方法得當,深入開掘,演講的立意就能走出膚淺而達于深刻。這樣的話,演講才耐聽,聽眾才愿聽、愛聽。
演講技巧之立意深刻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一陣暖風吹來,吹動了舞水河邊的楊柳樹,吹響了起航的號角,也吹醒了我混沌的頭腦,撥動了心弦。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在每年的清明節(jié)后,就是鄉(xiāng)下人家耕田播種的時節(jié)了。
我生在鄉(xiāng)村,長在鄉(xiāng)村,年幼時,家里過了清明節(jié)就要準備一年的農(nóng)活兒,那時山腰的田里已經(jīng)溢滿了水,長輩趕著牛兒犁田。你說這看似強壯、倔犟的蠻牛竟也會“聽懂”人的命令,讓它“拐”它就拐,讓它“走”它就走。其實牛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是因為收到了訓練,教它三遍就可以聽命令了。
犁田時還要將稻谷用水泡幾天,然后要將稻谷拋灑入田,盡量讓田里被均勻撒到。等到禾苗長出來長到一定高度時就要拔起來,一捆捆的捆好,重新有秩序有規(guī)律地插秧。這雖然是一個辛苦的過程,但為了有飯吃必須認真對待,而且在夏季時,早晚還要給水田引水放水,還要定期殺蟲,為的是秋季有一個好收成。
其實,我們的學習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每天都早早來到學校學習,晚上回到家中,匆忙的吃完飯,又埋身投入學習中,我們在“水田”里播撒下知識與智慧的種子,一直悉心照顧它們,不就是為了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份成果嗎?
或許每個人會選擇不同的路,不管這些路又多么艱辛,但千萬要,因為不同的路上一定有不同的美景伴隨,最后的終點一定最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