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仁愛之師演講稿(精選3篇)
師德仁愛之師演講稿 篇1
當一名小學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心,要懂得營造陽光,將自己的教育連同那濃郁的師愛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我始終認為,只有在孩子們雪中送炭之時,教師的施教才是最經(jīng)常想起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教學是育人的工作。于是,我便把目光投向了孩子們的明天。和他們成為朋友,他們的童心、童趣滋潤了我的心田;向他們學習,和他們平等的交流促進了教學相長。正是有了這種理念,在我的心中課堂便成了一種對話,一種持續(xù)發(fā)展的高質量的對話。不管是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綜合的語文,還是抽象與邏輯并存的數(shù)學,我都衷心的熱愛她,其課堂教學更是我與孩子們之間、心靈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不是訓練,她是平等的交流、寬松的融合,它使得心靈與心靈交織、思維與思維碰撞。教師將自己的知識和體驗與學生讀書得來的知識和體驗進行交流,師生之間相互啟發(fā),共同創(chuàng)造“新知”。對話,它給了師生一個共有的平臺,給了師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力思想一片飛翔的天空。
歲月流逝,情意猶濃。自己與教學之間也產(chǎn)生了割舍不斷的情感。我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微笑著走進學生,與他們進行心的交流;我投石激浪,動情朗讀教學片斷,使學生入情入境;我致力于教學理論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學開闊天空,與時代接軌......為了學生思維的奔突馳騁,為了師生情感的和諧共鳴,為了教學和藝術的整合。雖“路漫漫其修遠兮”,然而我樂此不疲!
我崇尚教育事業(yè),熱愛這片土地,因為那里有令人感動的課堂,那里有天真爛漫的`笑臉,那里有渴望知識的目光,那里有成功的足跡,祖國的希望。
在這片土地上,我以飽滿的熱情,不懈的努力,滿載著知識和力量,如醉如癡地播撒愛的陽光,播撒美的甘霖,播撒真摯的情愫,傳遞著春回大地的信息,使這片大地充滿生機。
在這片土地上,我立足真實的自我,用自己純潔的心靈,為孩子們營造美的氛圍,向孩子們傳授美,使他們學會了揮灑畫筆,用繽紛的色彩描繪美麗的大自然,描繪美好的生活。
我,自豪地耕耘在這片土地上......
假如人生真的有輪回,我還會選擇教師這一職業(yè),獻身教育,青春無悔;甘守清貧,我心依然。
師德仁愛之師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有仁愛之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然而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有一顆仁愛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報道,慈母輕信一網(wǎng)友戲言,竟跪爬千米為女兒求藥費,最終該網(wǎng)友卻反悔,表示不會給予任何捐助。這種行為不僅欺騙了一個可憐的母親,還寒了大家的心。
所幸這世間并不缺乏愛,不少路人和網(wǎng)友在得知事情的緣由后,都給該母親捐款,媒體也積極地幫助她籌款,希望她能夠治好自己的孩子。同是陌生人,卻是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之處就在于:是否有一顆仁愛之心。
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世人代代相傳的為人典范。中國傳統(tǒng)的仁愛源于儒家孔孟之道。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做人需要保有不變的仁愛之心;孔子則認為“仁有三義。”就是說做一個仁者,要博愛他人不論老幼貴賤,還要尊敬師長,更要行君子之仁?梢娭腥A民族對仁愛的理解是多么深刻。西方也有相應的仁愛觀念:“愛人如己是人類最高理想。”可見影響西方近兩千年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的核心理念也是一個“愛”字。
同學們,你能做到“愛人如己”嗎?暫且不論愛他人,試問大家是否已學會了愛自己?你是否會因為暫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自以為是?你是否會因為偶爾的失利或者生活上的不順,而不斷埋怨自己、一味的強迫自己呢?如果是,請你學會愛惜自己。因為,過于自負和過于自責的人都容易忽視他人的感受,既不利于自身成長,又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有的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遇到挫折極易發(fā)怒,通過向身邊人發(fā)脾氣,摔打東西或是傷害自己來表示對自己的不滿。我們班就有一個其他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男孩,卻因為一點點挫折動氣,用手砸墻,結果手受傷了。如果他懂得愛惜自己,完全可以把“向身邊人發(fā)脾氣”變成向親人或朋友傾訴,請他們幫助自己分析現(xiàn)在的過錯,計劃好未來。如果不想對別人說,也可以選擇寫日記,有很多的煩惱寫出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小事一樁。我們首先要學會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么會關愛別人?
再者說,我們每天都被愛包圍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體會到身邊的愛?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大家不妨問問自己,可曾仔細看過父母為你洗衣做飯的雙手,可曾認真瞧過老師不厭其煩回答你問題的臉,又可曾留意過同學因為你的感謝而生的微笑亦或者是因為你的魯莽而產(chǎn)生的憤怒?我們不能以分數(shù)為借口,而忽視一個“人”的本分,欲成功必先成人。
我們需要常懷一顆仁愛之心,這樣將心比心,以心傳心,總有一天愛將遍布世界。同學們,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愛護我們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我們班級共同的榮譽,愛護我們威尼斯的集體形象,愛護我們經(jīng)過的每一寸土地,愛護我們呼吸的每一口新鮮空氣!讓仁愛永駐我心。
師德仁愛之師演講稿 篇3
記得兒時的一首兒歌,說是小二郎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打,就怕沒有文化,無臉見爹娘,當時以為,上學去學習知識就是學習文化,但是后來我才明白,知識并不代表文化,文化的內(nèi)涵非常博大,對于一個集體而言,那是一種理念,對于個人而言,就是一種修養(yǎng),而這種修養(yǎng)往往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路,我們的事業(yè),我們的前途,我們的幸福。
我大學剛剛畢業(yè)的時候還很迷茫,爸爸告訴我:記住,無論你以后選擇了哪一行,要想干好,你首先要做一個好人?上,當時我正處于憤世嫉俗的年齡,根本無法理解父親的話。其實道理很簡單,無論是誰,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歹徒,也喜歡好人。但什么是好人呢?易經(jīng)里說,天,以清高以籠天下,地,以厚德以載萬物,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寬大的胸懷加一個仁者之心。以往,我一直以百分百的唯物者自居,并為之洋洋自得,但心里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世界上會有那么多人信仰宗教,后來對宗教逐漸了解我才發(fā)現(xiàn),假如這世界真的有上帝存在的話,那么這個上帝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信仰和崇拜,首先他既可以從宏觀上統(tǒng)領全局,運轉世界,又能體察入微,關心每個人的疾苦,讓人們覺得上帝隨時都與你同在。其次才是上帝最最讓人敬重的地方,就是他那幾乎無限包容的仁者之心,全天下都是他的子民,他愛任何人,不管是圣人還是惡棍,是君子還是小偷。這種仁愛之心,對于我們醫(yī)生尤其重要,來的每個病人,不管他是誰,他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身份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病人,我們就要以一個仁愛之心去對待他,去幫助他去體恤他去愛護他。
其實,這種仁愛之心就是一種文化,小二郎上學堂學的是知識,為什么要說沒文化無臉見爹娘呢?我們常說有知識有文化有了知識才會有文化,天地萬物都有一個規(guī)律,儒家稱之為理,道家稱之為道,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的頭腦,才會懂得道和理,既道德經(jīng)所說的絕學無憂。記得幾年前醫(yī)院組織了一次禮儀學習,是在開封大學,講課的是中國臺灣人張家麟,他有一個習慣,凡是他認為落后和錯誤的觀念,他都稱之為農(nóng)民的思想,當時的我,對他對農(nóng)民兄弟的歧視頗感不平,但后來我慢慢的明白了,他歧視的不是農(nóng)民,他歧視的是無知,歧視的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如果我們無知又無識,我們就不懂道和理,那我們還談什么仁愛之心,更無須談什么治病救人了。所以學習對于我們至關重要,通過學習豐富來我們的頭腦,。
說到這里會有很多人不服氣,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的文化水平低,甚至于文盲都能成大事的。這一點我也很長時間困惑,不光我困惑,很多人都困惑,那個博覽群書的南周皇帝,亡國后把書全燒掉,現(xiàn)代的很多專家因為無法解釋,甚至專門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做情商來自我安慰。其實所謂知識,是指知而識之,光知不識,跟不知沒什么區(qū)別,如何去學習知識很重要,知識是無限的,而我們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就是這道理,而我們每個人擅長的往往只有一個方面,一個人做了一道復雜的數(shù)學題,我們稱之為聰明,一個人寫了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我們也稱之為聰明,一個人善于揣摩別人的思想,我們還稱之為聰明,可那個做數(shù)學題的可能文章寫的一塌糊涂,那個寫文章不諳世事,那個通曉人心的可能象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一樣是數(shù)學白癡,但他們都是聰明人,甚至可以說是絕頂聰明,這就是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我們不光要博學,我們還要專攻,要專攻自己的專業(yè),這就是一個職業(yè)人的敬業(yè)精神。兒時的我曾經(jīng)有很多的夢想,有科學家,老師,飛行員,甚至還有司機,當從沒想過自己做醫(yī)生,上了醫(yī)學院后很是沮喪與頹廢,后來有一天,爸爸問我:你覺得如果你努力的去做一個醫(yī)生,你會做的很好嗎?那時的我正處于激情的年齡,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當然滿口肯定,于是爸爸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完美,如果你覺得你能找個職業(yè)比你做醫(yī)生會更好,那就去做,但如果你一旦選擇了這個職業(yè),那你就要努力去做到最好,不要讓青春在抉擇中虛度。爸爸的話對我的觸動太大,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爸爸永遠是坐在那里專心致志看書寫字的形象,爸爸的敬業(yè)精神,永遠是我和哥哥仰望的,而他所說的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是最最樸素的敬業(yè)精神。綜觀古今,成功者無一不是敬業(yè)者,秦皇漢武,他們的勤政都是有名的,每個好皇帝都喜歡微服私訪,聽聽老百姓的意見,對于帝王來說,勤政就是他們的敬業(yè),假如南唐后主李煜是個普通文人,明神宗是個木匠,那他們會是一個杰出的人,甚至名垂千古,可如今只是貽笑大方,他們錯就在缺少敬業(yè)上。
李世民有一次在玩鳥,剛好看到魏征,忙把鳥藏在袖子里,魏征故意耽誤時間,等魏征走了鳥也憋死了,一個帝王,連玩?zhèn)鳥的時間都沒有,偶爾玩遇到臣下還要藏起來,怕被說不務正業(yè),看來貞觀之制不是招之既來的啊,但這里李世民還有一點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玩?zhèn)鳥,見了臣下嚇得把鳥憋死了,難道一個堂堂皇帝會怕一個臣下嗎?不,這是一種敢于直面錯誤的精神,其實承認錯誤直面現(xiàn)實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是人性的最基本的弱點之一。記得小的時候,考試成績好就受到夸獎,補考就受批評,所以沒到考試就很著急,不知覺中,學會了作弊,后來爸爸知道了,給我買了一套模擬試題,對我說,你想知道你考試大約會考得怎么樣,你可以先用模擬試題來檢驗一下,如果你做模擬的時候還作弊的話,那你就是騙你自己,即使模擬了100分,真考時還會露餡,吃虧的是自己,如果一道你不該錯的題你錯了,你可以找100個理由為自己辯解,說你真考試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到真的考試你有一萬個理由也沒有人聽,因為你錯了就是錯了,分已經(jīng)扣了,你的借口只是在騙你自己,同樣你的考試是為了檢驗你知識的學習情況,你作弊,成績?nèi)菨M分,你的腦子里還是空的,我們表揚的不是你的成績,而是你學到了東西。從那以后,我考試不在作弊,為了成績我塌實的去學習,這讓我一生受益,而這種不自欺欺人,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會帶來無盡的收益,然而,這種人性的弱點并不那么容易攻克,電視里演的醫(yī)生,只要你是醫(yī)生,似乎凡醫(yī)學相關的東西,哪怕很邊緣很邊緣的東西你都可以侃侃而談,然而,現(xiàn)實是很難做到的,總有我們不懂的方面,當我在臨床遇到或談到一個并不熟悉的病時,我的習慣是硬撐,往往不肯承認自己不懂,怕丟面子,常常硬裝做自己也很懂的樣子,甚至有時人家問到頭上,還要裝做很不屑的樣子讓人家自己去翻書,其實自己本來不懂,到頭來還是不懂,最多偷偷的回去翻翻書,了解一些皮毛就沾沾自喜。有幾次我硬著頭皮承認自己不懂,甚至看書看到疑惑時主動給同事打電話,得到的并非嘲笑,而是非常非常熱烈的討論,而換來的是自己更深刻的理解,過后的感受是一種充實,一種自信,而不是先前的那種空虛和自責,這是一種敢于直面事實的精神,這就是求是的精神,是每個技術人員都需要有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