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文明演講稿(精選3篇)
身邊的文明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xué)們:
大家好!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我身邊的文明人、文明事!
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里,“文明”兩字已“風(fēng)靡全球”,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標(biāo)準(zhǔn),是人民素質(zhì)的指標(biāo),更是我們每個人做事的原則。只要你仔細(xì)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文明就在我們身邊。
正如一則廣告所講的:一個小男孩正在放風(fēng)箏,可是風(fēng)箏卻掛在了樹枝上,只有踩在公園的椅子上才能拿到,他為了不使椅子弄臟,拿出一張白紙墊在上面,然后站到白紙上取下了風(fēng)箏,這則廣告深深的打動了我,從中我悟到了“文明,有時就是一張紙的厚度。”
記得今年寒假里,我和弟弟一起去青少年活動中心看電影。我的身邊坐著一位年輕的叔叔,他邊看電影邊吃著瓜子,可他周圍的地面卻毫無雜物,為什么?原來他在自己坐椅的扶手上掛了一個塑料袋,他把磕完的瓜子殼都扔進(jìn)了塑料袋里,這看上去只是舉手之勞!從中我卻悟到了“文明,有時就是一個塑料袋的容度!
這樣的文明現(xiàn)象還有許多許多,公園里,大街上,包括家里、學(xué)校里,其實(shí)到處都有文明,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但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在考驗(yàn)?zāi)阄业募?xì)心和耐心罷了。一片碎紙,你撿起來了嗎?一個殘疾人,你尊重他了嗎?一張笑臉,你回敬了嗎?一聲您好,你說出口了嗎?從這些微小的事物中我悟到了“文明,有時就是一份關(guān)愛和堅持。”
一個人的文明是這個家庭的驕傲,一個家庭的文明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一個城市的文明是社會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多爭取一份文明,中國就會多出十三億多份文明,就會使社會進(jìn)一大步。
讓我們攜起手來,踏著輕盈的腳步向文明進(jìn)發(fā)!去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文明社會!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身邊的文明演講稿 篇2
講文明懂禮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是我們小學(xué)生耳熟能詳?shù)牡览,更是我們?jì)源人引以為豪的做人標(biāo)準(zhǔn)。如今,文明就像冬日里和煦的陽光照在我們的身上,暖在我們的心里。
有一次,我乘坐公共汽車到補(bǔ)習(xí)班,車上擠滿了人,我好不容易才上了車,我身邊站了一位老奶奶,臉色蒼白,可能是暈車了,我想,要是我有座位我一定會讓給老人家的。
“老奶奶,您坐這兒吧。”一位四、五歲的小女孩起身把老奶奶拉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旁邊她的媽媽贊許地笑著。老奶奶連聲對這母女倆道謝,車上的人也對她們贊不絕口,倒是那小女孩卻害羞地躲在了媽媽的身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每當(dāng)雙休日,我去圖書館看書時,心情總是很愉快。不僅僅是因?yàn)槲铱吹搅嗽S多自己喜歡的書,還因?yàn)槟莾嚎磿娜藗儌個都衣著整潔,神情專注。沒有一個人大聲喧嘩,走路的時候腳步也都是輕輕的,我甚至能聽見熱門翻動書頁的聲音。這不也是文明的一種表現(xiàn)么?
其實(shí),文明就在我們的身邊,它蘊(yùn)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總會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來。不隨手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對別人多一份體諒和關(guān)愛,對別人多一些幫助……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愿文明永遠(yuǎn)扎根在我們的心中,駐守在我們的身邊!
身邊的文明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yàn)槊魈鞎賮怼?/p>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yàn)槿松膬r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底的失敗,因?yàn)槟阋呀?jīng)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新的一年中,我們應(yīng)該對文明有更深的見解: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hù)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請你先過去吧!”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xiàn)么?
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文明,還可能影響國家的聲譽(yù)。在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xùn)!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
要完善個人修養(yǎng),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xué),完善自身的認(rèn)知水平;認(rèn)知到達(dá)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tài),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自己的修養(yǎng)便得到完善。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xué)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rèn)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記者訪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xué)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xué)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xué)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yǎng)成文明的習(xí)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jìn)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xué)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娦@中隨處丟棄的紙屑,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xué)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
明代大學(xué)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要實(shí)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