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的經(jīng)典演講稿(精選3篇)
15分鐘的經(jīng)典演講稿 篇1
聽《二泉映月》,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種感傷,一種凄涼。它這樣的美,美得讓人陶醉,它這樣的凄怨,凄怨得讓人落淚。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貧苦藝術家一生的感慨、嘆傷,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這樣一位被眾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無錫市一流浪就是50多個年頭。他脖子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在無錫市漫步。他看不見了往日的風景,但他有自己的歌聲。曾有一度,在無錫市,誰不熟悉阿炳的歌聲、笛聲?人們熟悉他,但他又被人們遺忘。在被遺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著自己的尊嚴,探索著自己的痛苦而又藝術的生活。
無錫惠山二泉亭附近風景獨美。這里有一泉水,號稱“天下第二泉”。在這里,在阿炳26歲以前的時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歡歌笑語。而今當無錫市一個瞎眼的老漢拉著名曲在掙著微薄的生活費時,誰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誰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這樣的樂曲差點兒就要成為歷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終也將煙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聽到自己的學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這位教授去無錫找到阿炳錄了音,這種優(yōu)美的音樂恐怕也隨著阿炳的逝去而無聲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錄音時,阿炳說:“我不奏音樂已經(jīng)兩年了,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也都破壞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這樣一個靠音樂技藝吃飯的人,卻兩年不聞樂曲聲,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凄苦。在危危之顛終于保存下了這首樂曲。1950年冬,阿炳就與世長辭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讓這樣的絕唱唱到今。
現(xiàn)在再聽這首曲子,你會由開始莫名的憂傷而轉(zhuǎn)變?yōu)橐环N形象——曲子如泣如訴,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個瞎了眼的衣服破爛的老漢,手拿二胡在認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駐足側耳傾聽。你又會聯(lián)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樣命運的人,在風雨中艱難地行走著,他們嘆息,卻沒處抱怨。這凄涼比“秋風掃落葉”還要凄,這韻味比“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還要無窮。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為有這樣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絕妙的美。凄與美結合得天衣無縫,才能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震撼,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太凄了則成悲,太美了則“物極必反”。
《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又何嘗不是一種凄美呢?春天花開,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臉,一旦春歸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淚,流到樹下卻浸不進去半分。黛玉拿著笤帚,輕輕地打掃著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樣的輕,害怕再給已落的花瓣染上半點污點。然后她輕輕地把聚積到一起的花瓣裝進一個粉紅的絲袋里,再輕輕地把絲袋的口扎上,已淚濕粉面,淚灑春衫。四周靜靜的,不時還傳來悅耳的鳥鳴。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黛玉輕依花鋤,做著這樣優(yōu)美的事,難道不是美與凄的結合?這種結合早已感動了它的第一位聽眾——寶玉。寶玉的感動與黛玉的導演又是凄與美的結合:天真純潔的愛情,最終也如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設的花冢里。這樣的結合才讓人感動得嘆服,讓人在審美的過程中無言以對。
然而,當我聽阿炳的《二泉映月》時我正在看《張良傳》,看到呂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著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與凄的藝術距離。劉邦得天下而稱漢高祖后,呂后人老珠黃,當日風采照人的呂后已是雨后黃花了,然而這時的戚夫人卻是玉潔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劉邦的寵愛。劉邦幾度要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無奈太子已請來了劉邦一生都找不來的四位隱士,羽翼已成,不可廢立。劉邦指著四位隱士對戚夫人說:“我想廢太子,可他們四人輔助著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廢了。”戚夫人如失魂魄,為劉邦唱了一曲哀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聯(lián)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滅,這是一種何等的傷痛。及至呂后專權,把戚夫人雙眼挖去,舌頭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豬圈里叫做“人彘”,讓人觀看,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哀啊!這悲能與美結合嗎?永遠不能,它永遠只能是悲哀。
凄與悲都會讓人承受難以想象的痛苦,但它們的距離就在于凄能與美達到完美的和諧統(tǒng)一,而這種統(tǒng)一是最美的悲劇也無法達到的。
15分鐘的經(jīng)典演講稿 篇2
因幾句口角,陜西張智偉、郭亮和王云璋3位花季少年便對女乞丐李文蘭施以長時間的暴打凌辱;而當受害者拖著受傷的身體尋求幫助時,人們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麻木:衛(wèi)生院值班醫(yī)生眼見其渾身是傷,卻不采取任何診治措施;派出所接到報警后三個小時才派了名司機去處理,村支書非但不采取救治措施,反與派出所商量如何將李送出轄區(qū)之外……于是,一條有望得救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新華社8月5日報道)……
一、
很顯然,張智偉等人的殘暴是令人發(fā)指的。即便面對“孩子”這樣一個無比廣闊的群體,張智偉等人僅僅是極端的個例,但人們還是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如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或許一切都緣于偶然,我們甚至可以進行這樣的設想:如果“孩子們”沒有喝酒,他們就不會酒后“鬧事”了,如果“孩子們”后來沒有找到李文蘭,也就不會再發(fā)生“乞丐之死”了……
但偶然之外的必然是當我們的孩子們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于將自己擺放在高位將旁人視為卑微的時候,他們也就喪失了對生命最起碼的敬畏之心,于是旁人的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也就隨之貶化。我不知道,當孩子們用菜籽桿插進李文蘭的下身的時候,在他們眼中,作為乞丐的李文蘭是否僅僅是一只螞蟻——在很多的孩子的游戲中,屠戮螞蟻的方式往往是用最小的一個手指頭掐死它,或者是抬高腳,然后狠命下跺。
二
如果說,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呢?
其實,在中國很多的歷史時段,對人的蔑視是有傳統(tǒng)的,比如說,文革時,孩子們斗“反動老子”是革命的光榮,于是光榮的事業(yè)允許最卑劣的方式。而在當代中國,當國民的“生命意識”普遍高漲的時候,“先朝遺風”同樣還會時不時的趁虛而入。
在“乞丐之死”事件發(fā)生地二里鎮(zhèn),醫(yī)生將乞丐李文蘭推開了,派出所片警將乞丐李文蘭給推開了,村支書將乞丐李文蘭給推開了,于是他們將李文蘭最后生的希望也給推開了,然后就有了供人談資的“乞丐之死”——所有的人都在強調(diào)李文蘭的“乞丐”身份,“乞丐”意味著什么?乞丐就意味著如同一只螞蟻?而螞蟻就意味著該死?
——這就是張智偉等孩子的生活土壤。
三、
和李文蘭事件相似的是孫志剛案。
孫志剛,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僅僅因為隨身沒帶身份證而被收容,接著被打死。人們因此而出離憤怒:一個人的生命竟是這樣輕易地被剝奪,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被剝奪呢?
孫志剛案,人們可以清楚地將憤怒傾瀉到某些執(zhí)法者身上,而面對李文蘭的慘死,我們多少又有點迷惘,因為,這一次,施暴者僅僅是幾個花季少年,縱容助虐者僅僅是和我們相似的“凡夫俗子”。
于是,誰能拍著胸脯保證,當你面對著“乞丐”李文蘭的求援時,你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四、
在一場戰(zhàn)爭中,一位戰(zhàn)士不幸犧牲。他的妻子在他的墓碑上寫上了這樣兩句話:“對全世界來說,你是一名普通的戰(zhàn)士;對我來說,你就是整個世界。”
讀到上面這段文字很久之后,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了一張廣泛流傳的照片:在得知李文蘭的死后,她的丈夫,她的兒子在痛苦流涕。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異常清醒地認識到,所謂的乞丐,是一個丈夫的妻子,是一個兒子的母親,是一個家庭的全部的世界。
15分鐘的經(jīng)典演講稿 篇3
古人云:“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今人曰:“人敢想敢拼敢闖才會成功。”;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今中外,“要上進,應進取”已成為亙古不變的真理。于是,許多年輕人志向滿滿,心中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愿望:凡事都要力爭上游,永遠要坐前排。”
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曾經(jīng)看過的一本書,名字叫《永遠都要坐前排》。講的是撒切爾夫人的故事:瑪格麗特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從小就被父親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面,不落后于人,“即使坐公交車時,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殘酷”的教育,培養(yǎng)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信心和決心。瑪格麗特不僅在學業(yè)上出類拔萃,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其他活動中也都是名列前茅,最終成為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一顆璀璨的明星。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心中一定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有一種“永遠要坐前排”的沖動吧。別急,靜下心來想一想:難道做人真應該永遠坐前排嗎?
非也。試問:這世界上能有幾個撒切爾夫人?難道人人都可以在“殘酷”的教育下,在不懈的努力下永遠獨占鰲頭嗎?再試想一下:要是人人都不切實際地為力爭第一而絞盡腦汁乃至不擇手段,難道不會出現(xiàn)更多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嗎?人際關系不會更緊張嗎?社會不會更動蕩嗎?
其實,我和你一樣,都只是蕓蕓眾生中一顆顆渺小的沙礫,都只是一顆顆小行星,在既定的軌道上留下自己深深淺淺的生命痕跡。誠然,在生活中做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沒有必要事事都要爭第一。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且長短有限。在這有限的生命中,一個人的精力亦是有限的。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除非是IQ超高的愛因斯坦似的天才人物,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既然知道精力有限,卻硬要處處爭強好勝,處處不甘人后,結果可想而知——不但累壞了自己,收獲亦寥寥無幾。
有一個故事想講給你聽:有一個男孩,不笨,且從小就愛處處爭第一:跑步,他總是拼了命地沖在最前面:學吉他,雖然不喜歡,卻硬著頭皮拼命地彈,只是不甘人后……長大后他成了一個各方面都略知皮毛的“事事通”,卻依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郁悶的他找到了一位科學家,向他傾吐了心中的苦水。聽罷,科學家沒說什么,只是從口袋中掏出一面凸透鏡,將日光匯聚到一點,照在一張白紙上。不一會兒,紙便燃了起來。青年若用所思,然后開心得笑了,因為他終于明白:做人也應該像凸透鏡一樣,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點上,去獲得成功。
聽完這個發(fā)人深思的故事,你是否頗有感觸呢?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點上,我認為這一點,就是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位置。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位置的優(yōu)劣不在于高低,而在于質(zhì)量,關鍵是所選取的位置是否準確,是否適合自己。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要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以平和的心態(tài)腳踏實地地去追求,并把它發(fā)揮到極致,就能夠在某方面成為最優(yōu)秀,最出彩的。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不斷努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但成功的概念絕不是永遠要坐前排,而是應該依據(jù)自己的興趣、能力找準那一點,并注入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充分去展示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許多人都說:“人生應該永遠要坐前排,那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而我卻要說:“人生不必永遠坐前排,這是一種理性,一種睿智。”從現(xiàn)在起,以一顆樂觀超然的心,為自己尋找一個正確的位置,并努力地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發(fā)光發(fā)熱,生活會更加和諧,生命也必將熠熠生輝,散發(fā)出絢爛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