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的演講稿(通用3篇)
15分鐘的演講稿 篇1
“你如果要體會什么是沮喪,你就在春節(jié)前后到北京或廣州的火車站去看看。一張張愴惶的臉在人群中涌動。你這時才知道了一個民族的傷口在哪里。”剛分到國家計生委的研究生小M對幾位作家這樣描述。他工作的國家計生委在二十年中使中國少生了5個億,這個數(shù)字推遲了災難降臨中國大陸。但他們要忍受很多來自國際上的譴責以及國內(nèi)的不理解、甚至基層工作人員被暴力侵害。而且這個單位一直被忽視……
人口災難是否會降臨,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未來一個世紀中國大陸最大的問題(比環(huán)境、腐敗、經(jīng)濟、教育更嚴峻)是人口問題。
大陸老農(nóng)窮貧到極點卻不忘生孩子。“你猜我們家的保姆家里有幾個小孩,你保準猜不著,她兄弟姐妹9個。”女作家項小米對我嘆道:“太可怕了!他們陜西那什么縣,普遍如此,都是七八個孩子。沒活干,沒田種,樹全砍禿了,地慢慢變成沙漠,這些人要吃飯,就都跑到城里。把城里弄的臟亂差,犯罪率激升。就沖這我也要把我女兒送到美國……”
記者在近一兩年中發(fā)現(xiàn),這種一家生五六個、七八個的現(xiàn)象在大陸許多地方相當普遍。計劃生育的國策,各地執(zhí)行是很彈性的,有的地方甚至變成干部斂錢的工具,你不是要生嗎?拿錢來。
實際上,獨生子女政策已經(jīng)成為汪洋大海中的城市孤島的一塊招牌。
記者幾年前到國家貧困縣山西大寧采訪扶貧款被貪污案時,曾到一個家徒四壁的山民家里走訪,這家主人,一個四五十歲的低矮老農(nóng),連遭不幸,不僅被干部用他的名字領扶貧款,卻分文沒給他,最小的男孩子還被山草中的蛇咬傷,性命垂危。當我們走進他山坳中的窯洞時,他哭了起來,我們力所能及地給了他一點資助,他撲通跪在地上以表感激。當知道他有多少孩子時,我們幾個人都大吃一驚,八個。
這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多年來計劃生育大好形勢的宣傳,使我們覺得農(nóng)村最多能生兩個,即使那些一味抗法、被扒屋毀灶的人,也只能有三到四個孩子。
而八個是什么數(shù)字?那是比1949年前還多的一個數(shù)字。也可能這些家庭比起1949年前,住房改善不大、食物夠吃了但質(zhì)量沒好多少,但抗生素等類藥品的普及確實使死嬰現(xiàn)象少多了。1949年以前,一個農(nóng)民家庭也能生很多孩子,但最終成活的只有一半強。所以雖然現(xiàn)在有計劃生育的約束,農(nóng)村人口還是猛增。
記者到陜西靖邊采訪時,發(fā)現(xiàn)那里的農(nóng)民雖然被各種雜稅弄得苦不堪言,而且土地日益干旱和荒漠化,生活很艱難,同樣也生很多孩子。一個家庭有四五個孩子是很普通的,甚至是數(shù)量最少的。
一位女記者在山西大寧縣一個很窮的山村金疙瘩村采訪時,發(fā)現(xiàn)那里農(nóng)民平均六個孩子。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告訴她,她有四個哥哥和一個妹妹。有人指著另一個紅衣女孩說:“這孩子的父親弟兄三個,每個都有六個孩子。”女記者了解到,金疙瘩村幾乎沒有三胎的,大多是五、六胎,最多的一家七胎,且大部分家中有二、三個男孩。
在連吃水都困難的地方,卻要生那么多的孩子,他們一起向大地索要,于是,大地更加貧困和病態(tài)。
貧窮、愚昧、受欺壓,生孩子,這四者是緊密相聯(lián)的。
15分鐘的演講稿 篇2
古人云:“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今人曰:“人敢想敢拼敢闖才會成功。”;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今中外,“要上進,應進取”已成為亙古不變的真理。于是,許多年輕人志向滿滿,心中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愿望:凡事都要力爭上游,永遠要坐前排。”
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曾經(jīng)看過的一本書,名字叫《永遠都要坐前排》。講的是撒切爾夫人的故事:瑪格麗特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從小就被父親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面,不落后于人,“即使坐公交車時,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殘酷”的教育,培養(yǎng)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信心和決心。瑪格麗特不僅在學業(yè)上出類拔萃,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其他活動中也都是名列前茅,最終成為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一顆璀璨的明星。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心中一定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有一種“永遠要坐前排”的沖動吧。別急,靜下心來想一想:難道做人真應該永遠坐前排嗎?
非也。試問:這世界上能有幾個撒切爾夫人?難道人人都可以在“殘酷”的教育下,在不懈的努力下永遠獨占鰲頭嗎?再試想一下:要是人人都不切實際地為力爭第一而絞盡腦汁乃至不擇手段,難道不會出現(xiàn)更多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嗎?人際關系不會更緊張嗎?社會不會更動蕩嗎?
其實,我和你一樣,都只是蕓蕓眾生中一顆顆渺小的沙礫,都只是一顆顆小行星,在既定的軌道上留下自己深深淺淺的生命痕跡。誠然,在生活中做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沒有必要事事都要爭第一。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且長短有限。在這有限的生命中,一個人的精力亦是有限的。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除非是IQ超高的愛因斯坦似的天才人物,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既然知道精力有限,卻硬要處處爭強好勝,處處不甘人后,結(jié)果可想而知——不但累壞了自己,收獲亦寥寥無幾。
有一個故事想講給你聽:有一個男孩,不笨,且從小就愛處處爭第一:跑步,他總是拼了命地沖在最前面:學吉他,雖然不喜歡,卻硬著頭皮拼命地彈,只是不甘人后……長大后他成了一個各方面都略知皮毛的“事事通”,卻依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郁悶的他找到了一位科學家,向他傾吐了心中的苦水。聽罷,科學家沒說什么,只是從口袋中掏出一面凸透鏡,將日光匯聚到一點,照在一張白紙上。不一會兒,紙便燃了起來。青年若用所思,然后開心得笑了,因為他終于明白:做人也應該像凸透鏡一樣,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點上,去獲得成功。
聽完這個發(fā)人深思的故事,你是否頗有感觸呢?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點上,我認為這一點,就是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位置。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位置的優(yōu)劣不在于高低,而在于質(zhì)量,關鍵是所選取的位置是否準確,是否適合自己。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要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以平和的心態(tài)腳踏實地地去追求,并把它發(fā)揮到極致,就能夠在某方面成為最優(yōu)秀,最出彩的。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不斷努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但成功的概念絕不是永遠要坐前排,而是應該依據(jù)自己的興趣、能力找準那一點,并注入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充分去展示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許多人都說:“人生應該永遠要坐前排,那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而我卻要說:“人生不必永遠坐前排,這是一種理性,一種睿智。”從現(xiàn)在起,以一顆樂觀超然的心,為自己尋找一個正確的位置,并努力地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發(fā)光發(fā)熱,生活會更加和諧,生命也必將熠熠生輝,散發(fā)出絢爛奪目的光彩!
15分鐘的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母愛》!
這是發(fā)生在十幾年前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村莊遭遇洪災,肆虐的洪水橫沖直撞,把無數(shù)農(nóng)家沖毀,許多人在洪水中掙扎。人們在離岸 20 多米的一棵大樹和岸邊的樹之間拉了一根繩子,形成一道繩壩,攔截從上游沖下來的人和物。這時,只見上游一對母女相擁著被洪水沖下,母親 50 多歲,白發(fā)在渾黃的洪水中時隱時現(xiàn),十分醒目。女兒 20 多歲,兩人在洪水中奮力掙扎著。岸邊的.許多人見狀不停地舉手呼喊,叫洪水中的母女倆往繩壩這邊靠。她們聽到岸上的叫喊,掙扎著向繩壩靠近。但洪水湍急,母女倆努力了半天離繩壩卻還有一段距離,眼看就要擦過拴著繩壩的大樹。就在一剎那間,母親奮力把女兒往繩壩邊一推,女兒順勢抱住大樹,得救了。而在洪水中的母親卻被推時反沖的慣力沖到河心,在洪水中掙扎了幾下,消失在奔騰的河水中。被救上岸的女兒失聲痛哭,岸邊的居民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一幕前后僅維持了一兩分鐘時間,卻在人們的腦海中牢牢定格。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母親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女兒,把死的威脅留給了自己,這一瞬間折射出的不正是人世間最博大無私、最崇高的母愛嗎?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如花一般的世界里,也許沒有體會過故事中那生死間迸發(fā)的母愛,可是,母親的愛卻同樣如涓涓細流,匯入我們的心田。早上,當我們匆忙從被窩中爬起,是誰已經(jīng)為我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大雨滂沱的雨天,是誰撐著傘在校門口焦急地等待?當我們處于病痛之中,又是誰不分晝夜地照顧我們?究竟是誰為我們奉獻如此之多卻不求回報?是母親無時無刻不牽掛著我們,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我們。
我們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一張親手制作的賀卡,一杯暖意濃濃的熱茶,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一個燦爛甜美的微笑……都會讓母親倍感幸福。“母親節(jié)”作為一個節(jié)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是作為一份情意,“母親節(jié)”應該是每一天。讓我們用一個個細小的進步,一天天的長大懂事,一次次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母親,因為,母親永遠都有是我們的支柱,我們永遠都是母親的牽掛。師德師愛演講稿母親與母愛演講稿綠葉與根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