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十篇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大家好!
魯迅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人。
錢鐘書先生有言: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小學(xué)有一年,在同學(xué)家過夜,同睡一張床。床頭上有個擺書處,我隨意抽出一本,是本散文集,書頁發(fā)黃,第一篇便是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那時候還年幼,不知先生的大名,亦不知先生死后的名聲是經(jīng)歷過頗大波折的。那篇文字雖也有多處于那時的我來說生僻字,但是自己卻看得很是有味。如若沒有記錯,此后的十多年里,自己是再沒讀過這篇文字的,可一直能記得文章里的細節(jié),譬如寫一到夏天,阿長睡覺在床的中間總擺成“大”字,占去了少時的先生的地方,讓他無法翻身;又譬如到新年,阿長總是對他說“哥兒,你牢牢記住,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話得和我說恭喜恭喜!”;再如得知阿長謀害了隱鼠之后的恨意;當然還有阿長為他買山海經(jīng),以及文末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都讓我難以忘懷。那心理都曾是少時的我們經(jīng)歷過的。此后的許多年里,可能是我閱讀范圍的狹隘,我再沒有碰到一位寫作者能像先生那樣擁有如此神奇的筆力。
初一那年,看了一本影響我至深的書。一本先生的論戰(zhàn)集子,書名叫《一個都不寬恕》,印象深到我現(xiàn)在都還記得書是1996年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的。那時的語文課本里已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之類的散文,可是我卻迷戀上了先生的雜文。幾年后,當我自己回想起這次的偶遇,我都會懷疑,倘若不是這本書,現(xiàn)在的自己肯定不是這番模樣,可我慶幸如此!兑粋都不寬恕》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封面上的那段手跡:
“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我那時候想,一個人有怎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氣,才敢以如此多的“他人”為敵,言“讓他們怨恨去,一個都不寬恕”。我后來知道,這段話出自先生的《死》,寫作此文的先生生命已垂垂危矣?杉幢闶轻t(yī)生已經(jīng)宣布他的死亡,他依然這么決絕。他難道不會預(yù)料到自己這樣說,后人會把它當做”把柄”,找到理由對他大批特批么?我想他是肯定想到的,可是他依然那么說。倘若不是如此,先生就不成為先生了。
現(xiàn)在我回想起來,《一個都不寬恕》里的那些文字的迷人,大概是因為先生的筆鋒的犀利,一針見血的。在《估學(xué)衡>》里,先生寥寥數(shù)筆便能勾出《學(xué)衡》諸篇文章的謬處,文末一句“我所佩服諸公的只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fā)表的勇氣”讓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吳宓、梅光迪等的學(xué)衡派顏面難存。
在那樣的年齡里,又是從先生的雜文開始讀起,我自己都替自己捏了把汗,一如“少不讀魯迅”之言的擔憂。可,現(xiàn)在終究沒有變成那些人擔心的模樣,大概也是少年時,并未看到以及聽到關(guān)于先生的評價,也就并未受他人的干擾,只是在讀先生的作品;谑聦嵉臇|西,總比憑空聽來的有力。即便是讀了那么多先生的雜文,我也并不覺得先生有多偏激有苛刻有多多疑等等的后來的罵語。
相反,那時我只是覺得心酸,何以先生一個人要去面對那么多的罵戰(zhàn),并且通常都是一個人,而“敵人”的都是“組團”的。后人又何以那么苛刻,對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里的先生的所謂“多疑”、“刻毒”和過度警惕“防衛(wèi)”耿耿于懷。
《一個都不寬恕》跟隨我進高中,其時,已經(jīng)開始看先生的全集了。只是后來,重點高中應(yīng)試的壓力,又停下來。自己也開始漸漸功利起來,為寫作文,讀了不少所謂研究先生的作品,取些即便是高中的語文老師亦未必了解的“專業(yè)術(shù)語”騙得了不少作文高分。那時候,自己寡知,以為先生的精神只是批判的,所以見著什么不滿便下狠筆批評。自己也就是在那時候?qū)ψ约荷碓诘慕逃w制以及更大范圍內(nèi)的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懷疑。所謂的“叛逆”也越來越強,并且付諸實踐,最終是得了惡果的。那時候開始想真正的是先生怎樣的?我先丟下先生的諸多文字,買了本朱正先生的《一個人的吶喊》,坦白說,對這本書的心儀完全是出于對書名,尤其是“一個人”。
初高中畢竟無知,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終究屬于皮毛。進大學(xué)之后開始靜下心來重讀先生,作品,研究的書都看。我漸漸覺得自己從前的那些看法是很淺薄的。關(guān)于先生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先生的身份和模樣不僅僅是從前自己心中的“斗士”,還有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友為人師的先生;先生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人們心中的“魯迅”的而是經(jīng)歷過靈魂的掙扎的,這些對于還原真正的先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先生曾經(jīng)被惡意捧上天,被人有意無意的神化,再然后被人從神壇上拉下來,被唾棄,謾罵,無一不使我覺得不公。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大家好!
我很喜歡魯迅,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讀他的作品,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才華。最開始接觸他的文章是在課本上,剛開始覺得他的文章很無聊,甚至對他的文章感到厭煩。后來接觸的多了,慢慢地覺得他的文章其實很不錯。于是,開始常常抱著書本品味那魯迅用智慧續(xù)寫出來的精華。感覺十分的滿足。
我覺得他的文章寫的很生動,時而搞笑,時而悲傷。但總與時代接軌,總離不開對社會黑暗的批判以及人心的冷漠無情,離不開對被功名利祿迷惑了雙眼和思想的人的嘲笑。說實話,有的時候覺得魯迅本就不該生活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不過,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知他的文章是否還能使我著迷。或者是說他是否會放棄學(xué)醫(yī),用筆墨與敵人戰(zhàn)斗。
但有時還是有些討厭他,討厭他對女性的誤解、對女性的偏見。如果他還活著,我會毫不猶豫的指著他,憤怒的發(fā)泄我心中的不滿,告訴他:你的思想也被這個年代污染了!或許他會指責我,認為我的思想很愚昧,但其實我想說。真正愚昧的是他本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哪怕是再支持改革、支持現(xiàn)代化的人,畢竟也是從封建走過來的。就如他本人一樣。
親愛的魯迅,我對你有著無盡的崇拜。對你有著無盡的嘲笑。不知怎么訴說。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大家好!
魯迅先生,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我就來談?wù)勎倚闹械聂斞赶壬?/p>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樸素的魯迅先生。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覺得很親切、很自然。魯迅先生不像別人用華麗的詞語來修飾文章,他用貼近生活的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最真的魯迅。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關(guān)心人民的魯迅先生。對青年,他是多么的關(guān)心。關(guān)心新一代的成長,關(guān)心新一代的未來。對中老年人,他像朋友一樣對待。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拉車夫腳受傷了。魯迅先生仔仔細細地為他包扎傷口。在那個年代,拉車夫是受人嫌棄與鄙視的,可魯迅先生對百姓如對親人的。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勤勞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視時間如生命一樣寶貴,為了人民的生活,魯迅先生常常早起、晚睡,魯迅先生不僅愛惜自己的時間,也愛惜別人的時間。在《一面》中作者6次描寫了魯迅先生的瘦,那是為人民忙碌而形成的。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愛書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書都是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魯迅先生的書看起來都像新的一樣,魯迅先生最討厭別人在書上亂寫亂畫,把書折了、撕了。魯迅先生在看書前是要把雙手洗干凈的,桌子也要抹干凈的。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直率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說話從來都不拐彎抹角,有話直說。雖然這樣的性格容易得罪別人,可是總不會欺騙自己的。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是個……
哎!千言萬語也描繪不完魯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魯迅和高爾基的名字,爸爸媽媽也經(jīng)常以他們來激勵我前進。
在我幼稚的想象中,我也曾認為他們就像是親兄弟一般,甚至連相貌都不無神似之處。必須承認:他們那雙峰并秀的形象就像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內(nèi)心的殿堂毅然聳立。
初次翻開高爾基的小說,無論怎樣克制自己,都覺得那一頁頁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如此的枯燥乏味,因而再也看不下去。相對而言,魯迅的<<朝花夕拾>>雖然意義深刻,但里面記述的那一件又一件童年趣事似乎更加誘人。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童年的樂園,如此繽紛多彩;赤練蛇,美女蛇-魯迅童年的聽聞,雖然可怕,卻使孩子們更加向往那快樂的生活。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這應(yīng)該才是我們真正向往的生活吧?找蜈蚣,捉斑蝥,拔何首烏……這是一些離我們很遠的事,但也難免會使一位循規(guī)蹈矩的學(xué)童想入非非。通過那一系列樸素而誘人的文字,我進入了別人的童年;而別人的童年又給我?guī)砹藷o窮的趣味。
我崇拜魯迅,也愛聽在他身上發(fā)生的種.種瑣事。記得還聽老師說過魯迅曾在看到中國人軟弱無能,背信棄義是說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短短的八個字,既清楚地表達了他濃濃的愛國之情,也體現(xiàn)出了他對國家衰弱,國人叛逆的傷心與氣憤,使人感慨萬千,同時也使我對他的敬仰之情更進幾分。
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魯迅也曾用一篇篇裝滿人們的憤怒與傷心的文章,激起一位又一位人民與志士的覺醒,不斷的與敵人作戰(zhàn),誓死保衛(wèi)祖國。這多少會令人十分感動:身為茫茫人海中的一員,雖然不能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就保衛(wèi)好祖國,但他并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用自己的文筆將大家召喚到一起并肩作戰(zhàn)。這樣,即使不是自己拿著刀槍用肉身與敵奮戰(zhàn),但也已是戰(zhàn)場上的一員,而且是重要的一員。他不僅保衛(wèi)了祖國,也激起了大家濃濃的愛國之情,讓我也深陷其中。正因為有里這股強大的力量一直激勵著我,我漸漸學(xué)會了堅強,學(xué)會了捍衛(wèi),學(xué)會了面對困難勇不退縮。
在這種強大力量的滋潤下,我不斷地成長著,進步著……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5
大家好!
學(xué)了十幾年的魯迅,在眾多文人中,他以他那最具鋒芒的性格沖進我們生活,仿佛我們很久前就與他相識,每每論及其人,就有說不盡的感慨。但魯迅的脾氣秉性,又是最神秘難懂的。我們只關(guān)注他的樂于與人在紙上言辭犀利的爭鋒,知道他對國民性的深刻剖析,這樣的魯迅,被我們神話了,他總作為一個手持長槍的戰(zhàn)士,把他永不知疲倦的戰(zhàn)斗形象扎根在我們腦海里。連照片中的他也總是不常笑的。但是,他也有愛,并且這樣一個偉人的愛情更是不同于常人的,所以我很想看看魯迅先生的戀愛觀。在讀過由先生親自編纂的《兩地書》之后,魯迅在我面前,卸下了斗士的堅硬外殼,展現(xiàn)了溫柔的一面。他可以愛!
《兩地書》分為“北京”、“廈門——廣州”、“北平——上!比糠,另加序言一篇。記錄了魯迅與許廣平在五年間的通信一百三十五封。有資料統(tǒng)計差不多平均36個小時就寫一封信。這本書信集,可以當作愛情小說來讀。魯迅與許廣平的感情,是從革命的情誼拉開序幕的。從《兩地書》中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第一部分,是“受教的一個小學(xué)生”向老師的請教,內(nèi)容都是對社會現(xiàn)狀、政治局勢等的探討,這些話題只是停留在倆人的高尚的思想層面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男女之情,雖然從許廣平的去信中也透著愛,但那只是對師長的敬愛和仰慕之情。第二部分則有不同了,一個在廈門,一個在廣州,身處兩地,自然要關(guān)心對方生活得好不好,吃的住的還習(xí)不習(xí)慣,話題就多了起來,一些生活瑣碎的小事,比如請廚子、吃楊桃、提醒注意穿衣這些都有在信里體現(xiàn)。我想,當男女兩個人的話題,由精神層面轉(zhuǎn)入生活平常事,轉(zhuǎn)入到關(guān)心對方生活,愛情的萌芽就在一點點滋長了吧,而這對于從師生之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情愫來說,卻是不小的進展。第三部分信件較少,看上去就是夫妻間的生活上的關(guān)心了,也似乎已經(jīng)有了生命的延續(xù)在孕育之中,所以魯迅也是多寫些少活動多休息的關(guān)心語。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百多封信中,兩個人的稱謂和落款是一直在變化的。小小的稱呼說明大問題。許廣平首先給魯迅寄出了第一封信,稱呼是“魯迅先生”,署名是“受教的一個小學(xué)生許廣平”。魯迅的回信也是客氣的“廣平兄”、“魯迅”。到第五封信時候署名變成了“你的學(xué)生許廣平”,“你的”兩字,不免帶有一種挑逗,但這種挑逗是溫暖的,距離就這么拉近了。之后發(fā)展為“小鬼”“YOURH.M.”,而魯迅也把自己稱為單單的一個“迅”字,兩個人的感情通常在信的開始和結(jié)尾糾纏,一個自稱小鬼,嬉笑且擺出怒放的姿勢,一個自稱師長,深沉且玩弄幽默的詞句,于是愛情就在這打趣的調(diào)皮的你來我往的稱呼中孕育成熟著。在那個沒有短信息,沒有郵件的年代,一封封紙質(zhì)的書信,一張張郵票,承載著兩個人的熱情,在兩地之間架起一道溫暖的橋梁。無論文學(xué)造詣多么大,但在愛情里,大家也都是小學(xué)生,魯迅也不例外。許廣平以他接近男孩子的直率的性格燃燒了魯迅,溫暖了那冷漠的心事重重的心,僵硬的面孔被溫暖調(diào)皮的話語覆蓋了,變得溫柔和幽默了。
在當時的中國,所有人都知道魯迅是罵人的、惡毒的,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魯迅是多么的溫暖和善良,唯獨許廣平私有了這個男人全部的熱情,這方面來講她是幸福的。魯迅作為年長她許多的老師和伴侶,也漸漸得產(chǎn)生了依賴之情,每當有滿腹牢騷,覺得脆弱的時候就會向許廣平傾訴,尋找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信中有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魯迅因為廁所遙遠,便跑到樹下解決,后來找到了用瓷罐子代替夜壺的方法。其二是廈門大學(xué)展覽會的事,魯迅不得不用手舉著拓片展示,這頗使他尷尬。而他把這些事告訴了許廣平,我認為能分享尷尬的人必然是親密的。1926年的秋天許廣平為魯迅織了一件毛背心,事后魯迅在回信中大概意思說單單有了毛背心就可以過冬了。許廣平回信說他“傻”,但她也在開心吧。一件毛背心拴住了這個男人的心,愛情的溫度足以過冬了,足以溫暖心房了。這句話盡顯魯迅的可愛,戀愛中的魯迅,也有著那種悸動,也有擁有愛情的平常人該有的興奮和狂熱。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之后,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yè)。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边@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zhàn)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chǎn)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jié),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人凌辱、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tǒng),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xiàn),后來又由于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的指導(dǎo)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zhì)和時代內(nèi)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范,是徹底為人民服務(wù)的模范。魯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懊褡寤辍睏椷@正是中國人民對于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年,他發(fā)表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fā)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創(chuàng)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qū)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xué)年8月入仙臺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學(xué)醫(yī)。他想用醫(yī)學(xué)“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醫(y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斗爭出力;還想以醫(yī)學(xué)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fā)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xiàn)實的教育,使他終于認識到“醫(yī)學(xué)并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nèi)藗兊木,于?906年秋便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臺醫(yī)專學(xué)習(xí)期間,結(jié)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7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fā)已經(jīng)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fā)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fù)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xù)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jīng)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xiàn)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8
各位老師、同學(xué):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百年樹人——魯迅》站在這個講臺上,也許我會語塞。因為我面對的是一位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巨人,一位始終站在黑暗之中卻高掌真理之燈的偉人,一位對于幾代中國人都有著無與倫比影響的偉人。
是的,他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魯迅!他早已離我們遠去,然而魯迅先生那深邃的目光卻一直注視著我們。的確,魯迅先生并未離開我們,也從未離開我們!他為青年的消沉而痛心,更為青年的覺醒而欣慰。魯迅先生,這位在我們生命的幼年便走入我們的課本,也走入了我們心靈的掌燈人,還會伴隨著我們走過無數(shù)個春秋,無數(shù)個日夜和那漫漫的人生征途。
我們在魯迅先生寬厚的關(guān)懷里,在先生犀利炙熱的文字中成長著,成熟著。魯迅先生給與我們的愛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它催發(fā)著新生、孕育著希望、呼喚著未來!這“愛”是魯迅用畢生心血所描繪的大字。我們在他激揚的文字中,學(xué)會了“貧困是當作家的準備條件,書是忌富,人富則思惰……”,直到了“書會是咱們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踐。”更懂得了“作為凡人百姓,只有讀書習(xí)文才能有益于社會!痹(jīng)很多次,當內(nèi)心迷惘之時,我都會第一時間“請教”博學(xué)多聞的魯迅先生。
每當捧起先生的著作,總會感到一種真切的希冀撲面而來,仿佛看到先生那神情莊重而偉俊的臉上寫滿了對于后輩的期望。沉浸在先生的美學(xué)風格中,享受著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真誠的賦予。
我們需要魯迅,像他一樣懷著一副錚錚鐵骨,像他一樣對于光明懷著一份不滅的信心!中國的青年應(yīng)該是積極向上的,是中國的希望與驕傲!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孤單,因為一抬頭,就能看見魯迅先生在黑暗中為我們高掌那盞真理的明燈,為我們照亮光明大道!想想先生堅定的神情和那抑揚頓挫的話語,我們再次充滿了勇氣和力量!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9
十四孝圖
·魯迅·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yīng)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
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xué)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
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墒且话鄤e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
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xiàn)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蛘哒f,那就是《開河記》
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那么,這麻叔謀乃
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
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yīng)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為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
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損于“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
也”么?“文”和“人”當然是相關(guān)的,雖然人間世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
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為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
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
地之前,還要說一遍:——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yīng)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xué)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
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
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
“引導(dǎo)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xué)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
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
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之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
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
電母站在云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
也都得受相當?shù)膱髴?yīng)。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
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
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陰間,倘要穩(wěn)妥,是頌揚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在現(xiàn)在的中國,流言的治下,而又
大談“言行一致”的時候。前車可鑒,聽說阿而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zhì)問說,“惟有在人生的事
實這本身中尋出歡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見,他們其實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個
叫作密哈羅夫的,寄信嘲罵他道,“……所以我完全誠實地勸你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因為這第
一是合于邏輯,第二是你的言語和行為不至于背馳。”
其實這論法就是謀殺,他就這樣地在他的人生中尋出歡喜來。阿爾志跋綏夫只發(fā)了一大通牢騷,
沒有自殺。密哈羅夫先生后來不知道怎樣,這一個歡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尋到了“什么”了罷。
誠然,“這些時候,勇敢,是安穩(wěn)的;情熱,是毫無危險的。”
然而,對于陰間,我終于已經(jīng)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
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偠灾,還是仍然寫下去罷:——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并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
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
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
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
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這并非現(xiàn)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qū)嵨磭L蓄意
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
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
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
“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并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
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穩(wěn)了,也非常省事。“哭
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到“臥冰求
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xiāng)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jié)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
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
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fā)生不
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上兆下鼓〗
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
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yīng)該扶一枝拐杖。現(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
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
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
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
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衣斑斕之
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
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
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
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xué)先生以為他白
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
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
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
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jié)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
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
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
父親竟學(xué)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
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xiàn)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
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xiàn)在早長大了,
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么《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jié)制生
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
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
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xiàn),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
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
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五月十日。
關(guān)于魯迅的演講稿 篇10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常常身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胡須成隸書“一”字,時時刻刻的精神抖擻的豎著,時時刻刻的為人民服務(wù),時時刻刻的為祖國的命運著想。他的座右銘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卑,他就是——偉人魯迅,永遠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終年才55歲,卻寫出了無數(shù)經(jīng)久不哀的書: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仿惶》、《墳》等許許多多著作廣為流傳。魯迅先生總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房間里總是亮著一盞燈,魯迅先生的背影在那兒匆忙的寫文章,還不斷的發(fā)出一陣陣咳嗽聲……就這樣魯迅先生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不斷地學(xué)習(xí),不斷地寫作,為我們的后代做出了榜樣。同學(xué)們,我們一定要以魯迅先生為榜樣,發(fā)奮學(xué)習(xí),多做好事,真正做一個品學(xué)兼優(yōu)的好學(xué)生。
魯迅先生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怕困難,他以堅持不懈的勇氣與黑暗的勢力作斗爭。他是我們祖國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是進步青年永遠的導(dǎo)師。啊,魯迅先生為我們祖國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魯迅先生還常常關(guān)心青年、愛護青年,對青年的進步更是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他給予那些失落的青年像父愛般的慈祥,溫暖的關(guān)懷。他還親自接待了來訪的青年500多名,親自給青年回信500多封,幫助過的青年更是不計其數(shù)。是啊!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有許許多多的青年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有許許多多的青年走向了文學(xué)的道路,更有許許多多的青年成為著名的文學(xué)家。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人生幸福的伴侶。最近我讀了許許多多的魯迅的作品,讀后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魯迅的偉大。同學(xué)們,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我們一定要以魯迅為楷模,幫助他人、珍惜所擁有的時間,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牢牢記住魯迅先生所說的:“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實實在在的做一個對社會上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