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通用5篇)
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篇1
三國著名書法家鐘繇的兒子鐘毓、鐘會,人漂亮,才學(xué)也出眾,在當時很有名。魏文帝(曹丕)聽說此事,下令召見他們。召見時,鐘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仍然不失機智,隨口應(yīng)道:“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而鐘會鎮(zhèn)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文帝問他:“你為什么沒有流汗呢?”鐘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jié)果,卜筮的結(jié)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臣子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么好。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么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武帝很高興,臣子們嘆為觀止。
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篇2
在群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后,對于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于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fā)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xiàn)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臺盟約。’” 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萊州掖縣。當時,戶部命提舉司購買牛黃以制藥用。使者們催逼得急如星火,州縣的老百姓競相殺牛,尋找牛黃,但一時根本無法滿足。宋汝霖向提舉司上疏說:“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膽結(jié)石)生出牛黃。如今長期過太平日子,融和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本縣境內(nèi)的牛一個個膘肥體壯,沒有牛黃可以提取。”提舉司的使者無法反詰,掖縣因此免繳牛黃,全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篇3
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只有一個兒子,正為兒子太少而發(fā)愁。布政司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于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么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贊賞,一起舉杯痛飲。
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篇4
香港鳳凰衛(wèi)視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小時候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辭,見生人講話羞羞答答。他上初中時,班主任發(fā)現(xiàn)他嗓子不錯,就推薦他參加學(xué)校的演講比賽。開始竇文濤是死活不肯,但班主任說如果不參加演講比賽,就要受處分。竇文濤只好硬著頭皮,壯著膽子,像上戰(zhàn)場一樣邁上講臺。由于高度緊張和怯場,他在臺上不知所措、不知所云,剛講幾句就說不下去了,結(jié)果灰頭土臉地溜下了講臺。知恥而后勇,倔強的竇文濤沒有因為這次的“丟臉”而破罐子破摔;相反,這次失敗的經(jīng)歷卻激發(fā)了他錘煉口才的決心。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dǎo)下,通過自己的奮發(fā)努力,刻苦練習(xí),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飛速提高,以致后來成為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名嘴”。
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篇5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為了練口才,曾徒步30英里到法院去旁聽,仔細觀察、琢磨律師們是如何論辯的,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還曾把成排的樹樁、成行的玉米假想為萬頭攢動的人群,對著“他們”一招一式、一絲不茍地認真練習(xí)口才。雖然林肯的語音條件不是很好,聲音略帶沙啞,但持之以恒的練習(xí)最終使他成為口才巨擎,并憑借出眾的口才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