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通用6篇)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1
三國著名書法家鐘繇的兒子鐘毓、鐘會,人漂亮,才學也出眾,在當時很有名。魏文帝(曹丕)聽說此事,下令召見他們。召見時,鐘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仍然不失機智,隨口應道:“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而鐘會鎮(zhèn)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文帝問他:“你為什么沒有流汗呢?”鐘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jié)果,卜筮的結(jié)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臣子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么好。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么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武帝很高興,臣子們嘆為觀止。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2
在群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后,對于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于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fā)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xiàn)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臺盟約。’” 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萊州掖縣。當時,戶部命提舉司購買牛黃以制藥用。使者們催逼得急如星火,州縣的老百姓競相殺牛,尋找牛黃,但一時根本無法滿足。宋汝霖向提舉司上疏說:“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膽結(jié)石)生出牛黃。如今長期過太平日子,融和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本縣境內(nèi)的牛一個個膘肥體壯,沒有牛黃可以提取。”提舉司的使者無法反詰,掖縣因此免繳牛黃,全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3
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只有一個兒子,正為兒子太少而發(fā)愁。布政司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于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么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贊賞,一起舉杯痛飲。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4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為了練口才,曾徒步30英里到法院去旁聽,仔細觀察、琢磨律師們是如何論辯的,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還曾把成排的樹樁、成行的玉米假想為萬頭攢動的人群,對著“他們”一招一式、一絲不茍地認真練習口才。雖然林肯的語音條件不是很好,聲音略帶沙啞,但持之以恒的練習最終使他成為口才巨擎,并憑借出眾的口才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5
我國著名的民主戰(zhàn)士、詩人、演講家聞一多先生,他的卓越的口才也不是從娘肚子里帶來的“原裝貨”,而是勤加練習的結(jié)果。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就熱愛并刻苦練習演講。他曾在日記中寫道:“近來,演講課練習漸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后。”又道:“演講降到中等,此大恥奇辱也。”據(jù)記載:有一天他曾到鐘臺下練習演講8遍;第二天又“夜外出習演說12遍”;5天以后,他又在天寒地凍的深夜,到清華園工字廳北面土山上的涼亭里,對著一片湖水,迎著呼嘯的北風,用低沉堅定、富有感情的嗓音練習演說,直到嚴寒刺骨才返回宿舍;氐剿奚崛圆涣T休,又“溫習演說5遍”。我們在為聞先生大氣磅礴的演講所傾倒的同時,更為他的執(zhí)著精神所深深折服。
有關(guān)口才的故事 篇6
狼孩的故事大家想必并不陌生。,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她們剛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生活習性與狼一樣,而且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就像狼一樣引頸長嚎。后來,她們中年齡較小的去世了,年齡較大的活了下來,在經(jīng)過了漫長而艱辛的七年的教化后,她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會了幾句話。因此,科學家指出,言語能力并非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chǎn)物。狼孩雖然具備了開口說話的生理基礎(chǔ)(如發(fā)音系統(tǒng)等),但她沒有學習說話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也就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開口講話,更談不上擁有好的口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