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門還靜
掩門還靜,碌碌于塵世的浮躁尚得以平定;掩門還靜,泛濫的垃圾文化才不致侵蝕那些源遠流長的精粹;掩門還靜,迷失已久的自我終被重識、認定。
不知是中國人仍在對百年前閉關鎖國而造成的屈辱近代史耿耿于懷,或是對保守、傳統(tǒng)心理的掙脫欲越發(fā)強烈,還是對“閉門造車”的嗤之以鼻,我們的的確確正在把“開門”進行得轟轟烈烈。
門外的世界果真不失精彩,于是,我們貪婪地沐浴著異域的陽光,無限美好地眺望著未來;于是我們可以被“韓流”席卷得不堪一擊;于是“超女”可以左右了無數年輕人的激情;于是個人的日志也可以在網上“博客”一把,任網絡間陌生的評論充斥著心靈的空間……
我們究竟遺失了些什么?那些商業(yè)化的感動、低俗的趣味、無聊的調侃讓人們離正確的坐標越行越遠。我們被門外的事物攪得眼花繚亂,附和著娛樂的喧鬧又最終淪為他人的娛樂。自詡為“開門見山”的開放與坦然,實則流向了一抓一大把的庸俗甚至淡淡的可悲。
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的引子中寫道: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fā),越走越遠,由此展開的人生就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是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余秋雨先生必定是有“掩門還靜”的境界的,我堅信!他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囂,即便喧囂聲中夾進了他的名字,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才從筆尖流淌出了“行萬里路”之后的深悟,兼以地理、歷史及人文主義的關懷,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宏村和鶩源,正因為抱以“掩門還靜”的心態(tài),才得以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保存下那古意盎然的街道,斑駁老舊的鏤窗,張揚舒展的飛檐,連帶著烏青的瓦、蒼白的墻、灰青的石階、明凈陰沉的天空,向那些曾迫不及待地“開門”的古鎮(zhèn)顯示出蒼老而深沉的睿智,平和而從容的容顏。
被“超女”暈眩了頭的湖南衛(wèi)視對《大長今》的宣傳語是:“她的人生常遭到pk!币恍Χ^之后,豈不更該引發(fā)深思?
掩門還靜,沉淀一種心情,醞釀一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