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
一筆劃開萬丈星幕,夢匯中華大地;一印烙下炎黃胸中,難涸萬里長江。
——題記
夏朝的青銅,昔日金光是帝國的強盛;殷商的金文,象形筆畫是文明的萌發(fā);春秋的文化,百家爭鳴是思想的進步;戰(zhàn)國的烽火,七國爭雄是軍事的發(fā)展。楚漢魏蜀吳,代代有精英;唐宋元明清,朝朝傳文明!
中華的騰飛來源于夢想的匯聚,如今奧運夢、世博夢、航天夢一一實現(xiàn),中國這東方的太陽終于煜煜于蒼茫宇宙,俯瞰于民族之林。炎黃子孫因輝煌的文明讓世界銘記了這東方的太陽,而這太陽的不斷升起卻遺漏了一些精魂,殊不知它們已隨風而去......
當今的我們,追求新興的潮流與時尚,中國在一步步實現(xiàn)容納世界文化的夢想,卻失了一份傳統(tǒng)民族情的記憶。當你滿懷深情地高歌“myhurtwillgoon”,為何不垂首輕輕低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當你在圣誕節(jié)歡歌跳舞,為何不等到除夕夜一家團圓?當你坐在銀幕前邊,為美國大片中的震撼之處所驚呼,為何不翻開古籍,為歷史沉浮的滄海桑田而感慨?華夏之情滿腔洋溢,那是中華民族不變的情誼,是炎黃子孫不忘的烙!
從衣襟飄飄的青布馬褂,到西裝革履的國際服裝,中國在一步步實現(xiàn)改革求新的夢想,卻失了一份淳樸民族風的回憶。清朝的剃發(fā)易服,將承載了中國三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漢服送進了墳墓。此后,當人們再吟“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卻幻不出衣襟漾漾的倩影;當人們再思“鴛鴦兩字怎生書?”,卻道不來撫字繡衣的甜蜜。手握毛筆,沒了那拂袖撩墨跡的志趣;輕捧茶杯,少了那收襟味茶香的意境。只因那是錦繡中華的歷史,衣冠上國的精髓,那是中華民族形象的代表,是炎黃子孫不息的烙!
信息時代加快了生活的腳步,中國在一步步實現(xiàn)快速發(fā)展的夢想,卻失了一份永恒民族心的印記。請平靜那顆浮躁的心,掃去古書上厚厚的浮塵。銜起書角,那濃郁的書卷香氣會溢滿你的心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閨中人的惜花傷春,隱隱透出了易安居士婉約的淑女氣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深刻哲理,直抒了東坡先生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灑脫的人生情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敝械呐d奮與喜悅溢于言表,易見青蓮居士的激情與得意。拾起魯迅的《風箏》,憤懣于當時社會黑暗的封建禮教;挑起一《促織》,感嘆聊齋先生的“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文學墨跡之瑰寶,即華夏文明之精魂,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不褪的烙!
浩浩黃河五千公里,泱泱華夏五千多年,時間沙漏中沉積的是夢想的精魂,歷史濾網(wǎng)中細膩的是永恒的印記。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為何不俯首拾起遺落的精魂,重拾“舊夢”,重憶烙印,為何不燃起中華民族文明夢傳承的火炬,讓它的火花,在炎黃子孫的心中熨燙成永恒的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