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古人云: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話看似說兔與狗,鳥與弓。實際上這是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經(jīng)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其實漢朝的韓信是個很好的例子,韓信為劉邦打天下,天下定,韓信為呂后所害,罪名是謀反,至于這個罪名有很多爭論,有人說是真的想謀反被呂后識破。持否定態(tài)度的只有一個理由:韓信要反,劉邦擋不住。后人有詩曰:蒯通言哪里是瘋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蒯通,韓信手下忠士,曾勸韓信反,韓不從),這就證明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這句話有三段: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可悲,F(xiàn)實其實很黑暗,如果稍不留意,就會被人利用,如果有求于人,也應(yīng)適可而止,不要助紂為虐!
狡兔死,走狗烹:兔子死了,狗的責(zé)任盡了,就不需要狗了,反而把狗給烹了。是為忘恩負(fù)義
敵國破,謀臣亡:敵國被打敗了,謀事的開國功臣們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將要被大王咔嚓了。
得魚忘筌,卸磨殺驢。也同樣說出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么個道理。
一個人愿意為你賣命,共度生死是值得珍惜的。如果你因為自己的疑心,需求。便讓他(她)們成為敵國破,謀臣亡的一員那么你是一個不值得讓人為你賣命,共患難的人。
越國能夠滅掉吳國,范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后,因范、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范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范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zhí)意要離國遠(yuǎn)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范蠡離開后,還惦記著好友文種,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骸帮w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么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么能就這樣離開呢?”果然在文種當(dāng)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dāng)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么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后悔當(dāng)初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藏弓烹狗這個故事說明了為人賣命得選對對象不能是像劉邦,越王勾踐這樣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