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biāo)·動力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yuǎn)流長,其中許多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至今仍廣為流傳。綜之,“善”乃前行之目標(biāo);“奮”乃前行之動力。
崇德向善
一個人是善是惡,這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而且還是立身處世的問題。善,利人利己文明溫暖;惡,害人害己烽火連天。若人人心存善念,拋棄惡念,則會家庭和睦、地區(qū)安寧、社會和諧、百業(yè)興旺、國家強(qiáng)盛。
記得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位遠(yuǎn)行尋佛的苦行僧,在一個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挑著燈籠行走的盲人?嘈猩偎疾坏闷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子的,他挑一盞燈籠豈不是令人可笑?于是僧人問:“你什么也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挑一盞燈籠呢?”盲者說:“現(xiàn)
在是黑夜,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映照,那么滿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diǎn)燃了一盞燈籠。”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了?”但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已!鄙算读,盲人緩緩說到:“你是否因?yàn)橐股岷诙凰伺鲎?”僧人說:“是的,我剛才還被兩個人碰了一下!泵と艘馕渡铋L地說:“然而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yàn)榭床灰姸鲎参伊恕!?/p>
僧人頓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的身邊,佛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diǎn)燃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佛卻會看到我的!
盲人心中裝著一盞明亮的燈,一心向善,為別人著想,這正是他心中的明燈啊。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其實(shí)就是幫助我們自己。假如我們像這個盲人一樣,做個心里裝著別人的人,懂得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那么你的心靈將會得到照耀,光明與溫暖方能在人間永存。
點(diǎn)一盞生命之燈,在生命的夜色里,我們才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平安。我們幫助了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讓自己的前路一直有著明亮的燈光。
奮發(fā)向上
漢朝司馬遷繼承父業(yè),立志著述史書.他游歷各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不料正在他著手編寫《史記》時,遭到了李陵之禍的株連。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fù)重,身受宮刑,幽而發(fā)憤,經(jīng)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司馬遷正是因?yàn)橛羞@種奮發(fā)向上、頑強(qiáng)拼搏、不辱父命的精神,才能譜寫出《史記》的輝煌。
在學(xué)習(xí)的道路上,我們應(yīng)努力、奮發(fā)、向上,就像鄭燮筆下的《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人生漫長,只要找準(zhǔn)了目標(biāo)(“善”),并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奮”),方能無愧良心,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