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失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寫的場景就是濕地。在人們眼中,濕地充滿種種意象之美,引人產生無限遐想。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它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fā)展息息相關,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調節(jié)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jié)氣候、美化環(huán)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統(tǒng)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相對于自然濕地而言,人工濕地強調了社會和經濟功能,弱化了濕地原有的生態(tài)功能。
中國是世界上濕地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從地理分布看,濕地分布較多的省區(qū)是黑龍江、內蒙古、青海和西藏。總面積為17.7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濕地面積的55%。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濕地保護面臨著巨大壓力。從1990年到2019年的近20年間,我國濕地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濕地的過度開發(fā),尤其是農業(yè)開發(f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對農業(yè)高產量的追求,以往未能開發(fā)的濕地如今被大量開發(fā)為農田,或排水后成為牧草草原,或改造為魚塘和鹽田,成在河流上建壩攔水、修建水庫等。
由于開發(fā)過度,我國的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功能也逐步減弱。2019年9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指出:遭到破壞的濕地遍布華夏大地,破壞面積已經涉及原有濕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開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斷流,羅布泊、臺特瑪湖已干枯淪為沙漠。曾被譽為“中國最美濕地大草原”的若爾蓋,300多個湖泊中已有200多個干涸,草原沙化面積已達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還在以11.65%的速度遞增。
可悲的是,這些教訓還不能給現代人足夠的警醒。在濕地邊上建別墅,在灘涂里面打野鴨促旅游等破壞現象屢見不鮮。甚至一些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的地區(qū),退耕還湖剛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開墾。
文明的興衰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緊密相連,濕地的興亡只是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縮影。為了讓濕地這個大自然的天然公園,不再成為永遠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保護我們的“地球之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