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懷疑的路上
“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彼沟俜摇せ艚鹪跁r間簡史中如是說。在漫長的歲月中,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相互搏擊辯斥,但無論哪一種答案,我們都對之抱有疑慮,因為我們不相信現(xiàn)成的答案,我們要去追尋真相,并把這看作生命的真諦。就像休謨說的那樣,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陽會照常升起!
我們要始終走在懷疑的路上。至死弗渝!⌒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誕生了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chǎn)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由此他發(fā)明了一種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chǔ),從而指明對方的無知的教育方式,這就是助產(chǎn)術(shù),也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
沒錯,他就是蘇格拉底。
可以說蘇格拉底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懷疑,因為覺得自身無知,所以他與各種各樣的人對話,對各種各樣的論斷提出疑問,他對助產(chǎn)術(shù)的應(yīng)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看作是他對真理的追求與懷疑的堅定。也正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最終得以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因為哲學需要懷疑,就像宗教需要信仰一樣!
哲學自在古希臘孕育而生后,又因為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包容態(tài)度而傳向四面八方,當然,那些誓死捍衛(wèi)哲學的哲學家們也為哲學的傳播及發(fā)展貢獻了力量。由此,彼時仍屬于“弱者”的哲學才能夠得以流傳,生生不息!
但真正使得哲學得以延續(xù)的,還是歷代哲學家對已有的哲學體系、哲學觀點的懷疑!
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那些現(xiàn)成的答案,他們?nèi)岩伤鼈儯砸簿陀辛怂伎嫉男缕瘘c,在這起點之上,結(jié)合現(xiàn)世線索與以往研究成果,我們?nèi)ニ伎继剿鳌⒆穼ふ嫦,在“頭腦風暴”后讓思考在懷疑中得以沉淀,過濾獨斷論,免得我們輕信一切未經(jīng)證實的言論。于是,我們才能在這條路上找到正確的答案。
我們是人,我們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們必須去思考,所以我們必須去懷疑。
所以有人這樣說,懷疑是理性文明的開端和標尺!
哲學的一切都是從懷疑開始的。世界的一切也都是從懷疑開始的。
我們相信懷疑的力量,我們也常常為了避免獨斷論而選擇懷疑,但是我們也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懷疑真的可以徹底克服獨斷論嗎?
有一個很著名的典故,莊周夢蝶。講的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醒來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又變成了人。于是他產(chǎn)生了疑問: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久久沒有找出答案。最后他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qū)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曾懷疑: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會不會一切都是我的幻覺?我們身邊的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嗎?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對他這一觀點的直觀體現(xiàn)!
提到懷疑論,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休謨。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提到他時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他的不可知論。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曾經(jīng)用他的哲學觀點挑戰(zhàn)了機械論和決定論,甚至還挑戰(zhàn)了整個科學體系!
休謨認為,人相信因果律其實只是一種心理錯覺,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兩件事總在一起發(fā)生,所以我們就期待他們能再次一起發(fā)生,但這其中并沒有可靠的根據(jù)!
所以,就算你之前無數(shù)次看到蘋果離開樹枝落到地上的這個現(xiàn)象,你也不能保證,下一次蘋果還一定會落在地上。所以,就算你無數(shù)次見證了日升日落,你也不能夠保證,明天的太陽一定會升起!
近代哲學是從笛卡爾的懷疑開始的。他的懷疑讓人們仿佛柳暗花明,能夠大展身手開拓哲學的新域?墒且宦窇岩上氯,到了休謨,竟然把好不容易發(fā)展起來的近代科學打擊的一敗涂地,因為科學研究的前提是,世界萬物必須存在著某種普遍規(guī)律。而現(xiàn)在這種規(guī)律被懷疑,那些經(jīng)過歸納和推理得出的結(jié)論就都得被推翻!
這時,我們不免要懷疑懷疑的正確性了!
懷疑真的可以徹底克服獨斷論嗎?答案顯然是不能。我們要相信懷疑,但我們不能迷信懷疑,不然不僅無法避免獨斷論,還會陷入懷疑一切的荒謬境地中!
于是后來又出現(xiàn)了康德、叔本華、尼采、維特根斯坦、馬克思等人,不斷修正理論,不斷去論證他們的哲學觀點!
首先要說的就是康德,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和“人的理性給自然立法”可以說是把人們從懷疑的泥沼拖拽出來的一根繩索!
他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個部分可以用理性把握。他認為本身的世界是“物自體”,而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因此我們永遠無法觀察到“物自體”,但是由于我們?nèi)祟愑兄粯拥摹跋忍煺J識形式”,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表象”。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我們沒有認識世界,但是我們還是認識了世界。
后來叔本華又對意志和表象做了更深層次的解讀。同時他提出了“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欲望,認為它是物自體,而且是全宇宙唯一的,也沒有時間性。繼他之后,尼采又提出權(quán)力意志,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強壯,更富創(chuàng)造力的欲望。同時也提出了奴隸道德和貴族道德的概念!
還有多位哲學家,懷疑著前人的觀點,又在懷疑后又與這世界達成某種協(xié)議,確定自己的觀點,然后又繼續(xù)被后人懷疑著,修正著?此浦芏鴱褪,實質(zhì)循環(huán)上升。這樣看,懷疑顯然不可或缺!
我們天生喜歡懷疑,是因為我們不相信現(xiàn)成的答案,我們想知道真相。懷疑對我們?nèi)ぷ氛胬碛兄陵P(guān)重要的作用。但懷疑也是不可避免的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太多人為了避免獨斷論而去懷疑,但在懷疑的同時又陷入了“懷疑的決定論”。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一切存有疑慮,你把這些可疑的東西都懸置起來不去相信,這就相當于你當它是假的了!
舉個例子,考試的時候有一份答案擺在你面前,你本可以按照答案寫,但本著懷疑的精神,你不去相信,那么潛意識里,你便已經(jīng)認定這是一份假答案,所以你不會按照它寫。
因此盡管每一個懷疑論者都因為持著絕對的懷疑的態(tài)度而認為自己是謹慎的,是主張非決定論的。但是懷對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態(tài)度,本身還是獨斷論和決定論。就連看似科學的奧克姆剃刀原則也有這方面的缺陷!
并且,懷疑論者有一個無法自我圓滿的尬尷問題。那就是“懷疑者不能自疑”式的詰問。即懷疑主義者的“所有的話都要懷疑”和“除了本句話之外”的無法解釋的自相矛盾。
懷疑主義是主張去懷疑一切的。但這種懷疑一切的態(tài)度本身是否也是應(yīng)該被懷疑的呢?如果它被懷疑,那么懷疑論者就是在懷疑自身的觀點,但如果不去懷疑,那么似乎又并不符合懷疑主義的精神……怎么辦?
懷疑論者覺得“與其冒險步入謬誤,倒不如冒險喪失真理”,于是他們懷疑到最后,又犯下了新的獨斷論;懷疑論者按照必然是獨斷論的規(guī)則堅持反對獨斷論,不停的懷疑,然后不可避免的陷入是否懷疑自身規(guī)則的境地!
那么我們還是否應(yīng)該懷疑?又該怎樣懷疑呢?
我們自然應(yīng)該去懷疑,否則還未掙扎,就已經(jīng)陷入了獨斷論和決定論的桎梏了。懷疑自有懷疑的好處,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但在我們懷疑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像詹姆斯所說的那樣,因為信仰懷疑而去光明正大的拋棄真理,畢竟我們懷疑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尋找真理。尼采說,真理和謬誤其實全是虛構(gòu)的,區(qū)分真理和謬誤的關(guān)鍵是真理實用,謬誤不實用。它這種說法的確不夠嚴謹,也會被許多人反對。但是“實用主義”確實是我們處理懷疑的一個關(guān)鍵。畢竟真理是相對性的。而哲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知道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而更好的生活,
維特根斯坦曾表示:我們可以用無限的懷疑還防止獨斷論,但是唯一的結(jié)果是什么都給懷疑掉了,什么都沒法信了。對此其實徹底懷疑主義代表休謨有過一段論述,他說:我們能得到的經(jīng)驗就是面前的生活,在有明確的證據(jù)證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覺前,我們就按照平時的經(jīng)驗正常生活下去。我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去無限的懷疑世界因果律不能靠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
因此,我們在懷疑的同時,也必須借由一些原則和方法去相信一些東西。畢竟上帝也擲骰子!
人生問題的解答就在于這個問題的消除。蘇格拉底寧愿死也不愿意放棄懷疑,我想我們也應(yīng)該這樣,一生致力于其中!
走在懷疑的路上,我信仰懷疑,也信仰真理。這種力量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也是我們前行的支撐。
我們將始終在路上。用懷疑與真理,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