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里釀的不是肉泥
釀豆腐是我家鄉(xiāng)南雄過節(jié)的傳統(tǒng)菜肴。它與別處的釀豆腐又是別有不同。
別處的釀豆腐用的都是白皙晶瑩的水豆腐。在那白嫩動人的豆腐背上,蓋上一地紅潤的肉碎。醬油圍在周圍,還有幾滴頑皮地賴在水豆腐身上不走。點點蔥花綴在上面,另增一股香氣。我們家鄉(xiāng)的釀豆腐都是一個個胖小子,外面裹著豆腐泡,里面滿滿的都是芋頭和肉碎制成的肉泥,那樣子能跟一個球相比。
另外,別家的釀豆腐是三兩個姑娘在廚房里三下五除二就完工的,而“胖小子”的制作,那可叫一個重大工程,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之所以叫重大,是因為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少說也有二三十人,所以特別熱鬧。每次我趕上釀豆腐的時候,總會被邀到豆腐泡堆里。因為人多,準(zhǔn)備起來也“勞師動眾”。好幾個大個子芋頭被嬸嬸們切塊,碾泥。不一會兒,就變成半大臉盆的泥團了。很快,豬肉作為一位同生共死的好兄弟也進了臉盆。
幾位嫂嫂合力把兩兄弟和在一起,揉得均勻。年輕的姐姐們負(fù)責(zé)豆腐泡的處理:在豆腐泡一角掀起口來,薄薄的一片蓋只有一邊連著豆腐泡,有點力不從心。隨后,她們靈巧的手指從豆腐泡里捏出豆腐渣來,便完工了。怎么一個瘦子可以瞬間變成一個胖球嗎?當(dāng)然不是。隨著筷子大哥的登場,和好的肉泥一點點地塞進了豆腐泡的肚子,硬是把它撐得鼓鼓的。有小孩經(jīng)過,也會貪玩地包上一兩個;干完活的叔叔們也會參與其中,偶爾與嬸嬸們比比誰包的好看。不明白為什么要有這么多人來釀這些小胖球。也許是人多力量大吧!沒幾下功夫,兩大鍋釀豆腐就可以開蒸了。
直冒熱氣的胖球在飯桌上的地位是能直接取代米飯的,三個準(zhǔn)頂飽!兩大桌上的大人杯酒相碰,屋外的小孩時而說笑。看見每人碗里都有一個胖球,我才明白,這傳統(tǒng)釀豆腐里釀的不是肉泥,是大家同心協(xié)力、同聚一堂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