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山河——記辛棄疾
引弓磨劍戰(zhàn)一場干戈,馬革裹尸還熱血酬家國,功過誰說?
他也曾馳騁疆場、勇?lián)跣郦{,而多年之后他的夙愿也是希望能重披戰(zhàn)甲,手握長劍,指揮士兵為君王奪回江山。他辛棄疾,上濟(jì)傾國難,下陷九龍?zhí)。他辛棄疾,自問心寫忠字筆畫何曾亂過!
辛棄疾出生時(shí),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因?yàn)橄容吪c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使得辛棄疾從小便受這種氣氛渲染,同時(shí),他也看到漢人在金人的統(tǒng)治下受到的屈辱、痛苦,于是,他在青年時(shí)便有了抗金復(fù)中原,為國雪恥的一番俠肝義膽。男兒心如劍,只為天下舞!
言必行,行必果。二十一歲的辛棄疾響應(yīng)起義,聚集兩千多人,參加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他聽到義軍潰散的消息后,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了幾萬人的軍隊(duì)。他就是這樣敢說敢做,如此豪放灑脫之人。
即使他在起義軍中有著驚人的果敢,卻也只是使他名重一時(shí)。辛棄疾主戰(zhàn),由于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不和,受到彈劾落職,退隱山居。
他風(fēng)格多變,以豪放為主,而他的豪放卻又與眾不同,沒有李白豪放中帶著一絲狂傲,不似蘇軾豪放間透著清新,而是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
辛棄疾畢生一腔熱血為國,卻始終不得重用,壯志難酬的悲憤也只能用筆傾訴于書紙之間。
軀做磚,筑河山,生當(dāng)為長歌百千,血能拋赤縣。他辛棄疾不求留名汗青竹卷,只愿了卻君王天下事,恢復(fù)山河,可最終鬢生霜華也未能如愿。公元122019年的秋季,辛棄疾抱恨而終。
千百年后的我們,雖已不能目睹他醉臥疆場,卻能循著他留下的一字一詞的千古絕唱,讓我們震撼于他對祖國山河的一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