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當(dāng)耳機(jī)中流瀉出譚晶柔美的聲音,當(dāng)教室里響起同學(xué)們朗朗的吟誦,我總免不了思緒萬千,沉積千年的中華瑰寶呀,原來我們一直未曾將你遺失。
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自商周之時的甲骨文到而今的楷書,一代代的演變,傳承千年的豈止是文字,還有我們不曾斷絕的書法藝術(shù)。“狂草奔放,正楷端莊。”點點墨香中氤氳著刻骨的情愫。
灑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夢長。是皎潔的月亮引發(fā)了詩人的詩情畫意,還是音韻十足的詩詞是月光更加柔和?我們從小吟誦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卻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也許正是如此,月光一直見證著詩詞文化的傳承。
宮商角徵羽,琴棋書畫唱。從前我們有幼年能辨琴的蔡文姬,更有能讓江州司馬濕了青衫的琵琶女,而今我們也有音樂神童,鋼琴大師朗朗。昔日絲竹之聲余音繞梁,至今仍不絕于耳。
孔雀東南飛,織女會牛郎。至死不渝的劉蘭芝,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一個個熟悉的人物;精衛(wèi)銜石來,女媧把天補(bǔ),一個個諳熟的故事情節(jié)。從上古神農(nóng)時期到二十一世紀(jì),五千年的醞釀,五千年的沉積,更是五千年的傳承!
傳承,這兩個字帶著歷史的厚重,更帶著深沉。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化唯一不曾斷絕的國家,是以我們每一個國人都將這兩個字刻在心中。古有甘羅十二為宰相,李泌七歲震唐皇,今有四歲稚子熟讀《百家姓》、《三字經(jīng)》。千百年來,恒久的中華美德,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浸潤著我們的靈魂,陶冶著我們的性情。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相信,中華文化依舊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光,因為,不知不覺中,我們便會將這一切傳承。
初三:吳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