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對生活
對生活,我們應該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這是很多人都會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微笑面對生活。
盧森堡說過:不管發(fā)生怎樣的事都請安靜地愉快吧,這是人生,勇敢地,大膽地,并且勇敢地微笑著。這是人類永遠無法泯滅地特征。然,是否人人都會微笑的面對生活呢?答案卻是不盡人意的。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篇報道:某市一學生在中考失利未能考上大學后受不了打擊結(jié)果跳河自殺。記得老師曾說過“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彪y道上不了大學就意味著被這個社會丟棄了嗎?想想含辛茹苦吧我們從一個襁褓嬰兒養(yǎng)育成一個健康的少年的父母吧。生命不單單是你的,它更是父母的,既然事實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坦然地,微笑地去面對它不是更好嗎。
因為受不了打擊,受不了壓力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案例不勝枚舉,那這又是否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能夠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已蕩然無存了呢?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女孩,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因此她沒有進過學校,但她在童年是就以頑強的毅力學習各科專業(yè)知識,隨父母下方到一個貧苦小山村以后,她沒有懼怕那里艱苦的生活,而且還為那里的村民免費針灸看病。她,就是后來著名的殘疾人作家--張海迪。沒錯,生理的缺陷永遠無法彌補,但微笑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卻是可以以自己頑強的意志去面對的,就像稻盛和夫說的:“人生的道路都是用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于多么嚴酷的環(huán)境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張海迪面對自己的殘疾,微笑著面對了,所以她的故事是不朽的。
有些人認為,只有那些名人才會有微笑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但事實又是不是如此呢?
張海迪五歲時被檢查處患有脊髓血管瘤,而與她患同樣病癥的我卻是在幾個月大時就被檢查出來了,而開刀的地方就在眼睛邊上。時至今日我才意識到這種病的厲害程度,我無法想像一個剛當上母親的人被通知說她的孩子患有這種病是的心情,于是幾個月大的我被母親抱著四處求醫(yī)問藥,一個月要從村里到市醫(yī)院檢查兩次,手術(shù)做了不下三次,硬是把我從鬼門關(guān)邊拖了回來。直到現(xiàn)在,如果有人問我她這輩子最苦的日子是什么時候。她一定會笑著回答:”生了第一個孩子那兩年“最苦的日子她微笑著,坦然地面對著,所以才有了今天如此健康的我。
大仲馬說過:”生活就像一串有無數(shù)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總是笑著念完這串念珠的”我認為我們就是念那串念珠的人,你念也得念,不念也得念,那何不微笑著念完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