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思維也有好處
在精神科的門診中,常有一些患者因為學業(yè)壓力、工作壓力等前來咨詢。盡管抑郁癥在臨床上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但是如果能夠深究一下人們是如何“患上”抑郁癥的,我們就能夠找到更好的應對方式。
在心理學中,“反芻思維”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精神智慧,但也是人們患上抑郁癥的根源。反芻思維一詞源于我們日常會觀察到的一種現(xiàn)象,即一些動物會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緩緩咽下,這種反復咀嚼、不斷消化和吸收的現(xiàn)象被稱為反芻。反芻思維則是指個體經(jīng)歷考試失敗、工作壓力大等負性生活事件時或者事情發(fā)生后所產(chǎn)生的自發(fā)性的重復思考的傾向。進行反芻思維的人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反復地想某一件事情,試圖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不斷地思考問題的來由、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權衡這些方法直接的利弊,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失控,思考者就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可自拔,發(fā)展成臨床上的抑郁癥。
通常情況下,反芻思維會加重或延長負性情緒或抑郁癥狀,特別是當人們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來,不斷沉溺于對所煩惱的問題的思索。但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反芻思維的另外一面:盡管這種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發(fā)展到極端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困擾,但是在適度范圍內卻能夠給我們的認知功能帶來益處。也許,反芻思維可以幫助患者去洞察這種思維方式在生存中的意義,并且借助這種思維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2019年發(fā)表在《老化、神經(jīng)心理學和認知》雜志的一篇研究就表明,在完成指向未來的時間記憶任務時,如告知實驗參與者在第4分鐘的時候停下手頭的任務,來做另外一件事情,反而是抑郁程度比較高的被試者成績較好,他們在3分鐘到4分鐘的這段時間內檢查秒表的次數(shù)更多,即他們記得在第4分鐘的時候要去完成另外一個任務。反芻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類似活動提醒的角色,使大腦處于高度激活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在接近事前約定的時間點時會更頻繁地重復記憶,檢查結果。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就抑郁癥的反芻思維所帶來的益處進行了討論和總結。他們指出目前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抑郁心境下的反芻思維有四大好處:首先,人們由于反復思考和揣摩,能夠更加充分地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其次,習慣于用反芻思維方式的人在完成復雜任務時準確度更高;第三,在面對細節(jié)錯綜復雜的事情時,習慣反芻思維的人能夠做出更好的決斷;最后,在需要衡量利弊得失時,習慣反芻思維的人能做出更具收益的決斷。
2019年發(fā)表在《異常心理學》的一篇研究甚至指出,對于目前仍在住院的抑郁癥患者而言,他們的反芻思維也有助于他們做出更好的決斷。該研究選取了正常對照組、抑郁癥住院患者和曾被診斷為抑郁癥目前已康復的對照組,這3組人員來完成一個決策任務。在這個實驗任務中,參與者需要從40個應聘者中找到最能勝任某份工作的人,而每次只能看到一個應聘者。參與者所能依據(jù)的資料是電腦提供的該應聘者與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應聘者相比較的一個名次,比如參與者目前看到第11位應聘者,他和前10名應聘者相比,資質排第一位。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所挑選的應聘者資質優(yōu)于兩個對照組,而兩個對照組的表現(xiàn)并無顯著差異,說明抑郁癥患者的選擇更接近最優(yōu)選項。這是源于他們在做決定時更愿意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全面,而這種思維方式可進一步稱之為分析性反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