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覓蟬
聳立的高樓大廈,呼嘯而過的汽車洪流,發(fā)燙的油柏路上來來往往盡是行色匆匆的路人。風(fēng)吹過,夾雜一絲燥熱,總覺得這個夏天較之往年好像少了些什么。“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毕肫鹩菝乇O(jiān)的詩句才明了,這個夏天少了蟬鳴
來到城根兒腳下的南鑼鼓巷,卻發(fā)現(xiàn)嘈雜的人聲遮蓋了悠揚的蟬鳴,跟隨人流向前走,看見角落里的京韻被擺上臺面,很多店家把店鋪裝飾成古時模樣,望吸引顧客。可惜有的店家琢磨不夠,單單照貓畫虎,空有形式,另些店家雖花了心思卻對自己店鋪的定位不夠,不管怎樣終是失了原有的味道。滿懷欣喜走進(jìn),卻只得失望而歸。
煩悶時一聲清脆卻短小的蟬鳴響起,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靜漸稀,已來到不知名的地點。
抬頭向上看,金屬小牌上表明著地名,只是不知怎么卻落了些許灰。北鑼鼓巷,他應(yīng)當(dāng)算作南鑼鼓巷的孿生兄弟吧。同南鑼只有著一步之遙,卻不如南鑼那般熱鬧,沒有滿眼的時尚潮流以及充斥于耳的鑼鼓喧囂。在此,我偶能聽見幾聲蟬鳴,卻僅僅寥寥幾聲,稍一追尋便止了聲不肯再唱,像是已落魄的伶人戲子故作清高,聲音并不清亮稍帶些頹靡。只得棄了讓佳人再開口的念頭,沿街而行。往日總是穿梭于喧囂的商業(yè)區(qū)中,自己還未有好好看過老北京質(zhì)樸而真實的生活。放學(xué)的孩子,遛狗的大媽,都是十幾年前的胡同模樣。盡管每隔十來戶人家,就有一家特色餐館或酒吧穿插其間,但大家默契地維持著這般原始光景,不曾擾亂。想到喧鬧街道上那些林林總總的建筑,數(shù)量繁多,卻都是一個模樣,毫無新意。恬淡北鑼鼓巷,它仍然保持著往日塵煙中的模樣,仍然保留著南鑼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眉目神情。
快到盡頭,身側(cè)的小岔路上響起此起彼伏的蟬鳴,隱隱約約,聽不真切,直教人懷疑是耳朵的幻覺。往近走了幾步,清晰的聽見幾聲清脆的蟬鳴,高昂、亢奮,并不如剛才那般低迷。向著那方奔去,心中是從未有過的喜悅,滿得要溢出來。累了,停下來歇息,抬頭便見一戶四合院人家。漆紅的大門,青綠的彩畫,鮮明的顏色交錯出一種大氣與莊重。下方有兩只小石獅子,做鎮(zhèn)宅獸般放在朱紅門前,雕刻倒也惟妙惟肖,叫人艷羨。
挑了一處蟬鳴較大的方向,繼續(xù)前行,慢慢道路越發(fā)平坦開闊,兩旁樹陰密布,行走在樹陰下,微風(fēng)習(xí)習(xí),看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打落下來,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斑,倒是別有一番趣味。偶遇兩位下棋的老人。一人正埋頭苦想,另一人則搖著蒲扇喝著茶,神情頗為得意。“一樹槐花幾幽香,棋盤素茗曲悠揚”腦中不免浮現(xiàn)出這樣的詩句,雖是槐花未開只有綠蔭共享,可后半句倒是十分相符了,棋盤素茗,雖無“悠揚曲”卻有“夏鳴蟬”,當(dāng)真是愜意自得。
此時,前后左右,樹梢草叢,蟬幾乎無處不鳴,無處不歡。初聽來時,猶如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聽之時,像是合唱,各個聲部合在一起是前所未有的和諧。層層疊疊的蟬鳴織成了一張網(wǎng),把人攏在其中,攝了魂,只得隨它們一同喜悅一同歡唱。今日,我只聞蟬聲未見蟬容,卻也著實欣喜,唯遺憾于此日后何時才能再聽如此明晰的蟬之合唱,于蟬鳴中,我聽出了渴望、恬淡,悠然。
蟬,乃夏之特征,為其代表,失去蟬,雖也仍舊是夏,卻不完整。故,我愿夏與蟬不會失去其中任何一個